青枣一枝未了愁

标签:
梁实秋梁文蔷故居内务部街 |
分类: 散文.感悟 |
青枣一枝未了愁
张祚臣
院内搭建了许多小棚屋,但是老屋仍在,1903年1月6日,梁实秋便出生在这座大院的西厢房里。梁实秋在一篇文章中说:“这西厢房就是我的窝,夙兴夜寐,没有一个地方比这个窝更为舒适。”
一百多年前,当梁实秋祖父梁芝山买下这座三十多个房间的庭院的时候,当然想不到日后中国文坛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纷争,但是依梁芝山当时的行为来看,应该是大胆而开放的。今年夏天我在美国西雅图遇到梁实秋之幼女梁文蔷女士,梁女士说,当年她的曾祖父是把儿子送到京师同文馆念书的。据梁女士说,祖父为了不被当时的人们嘲笑,常常要偷偷摸摸地躲到一个墙角,背诵英文。
可以想见,有这样一位父亲,所以梁实秋一俟高小毕业就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那是1915年夏天,八年后的1923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泉的科罗拉多学院学习。1924年夏,又从科泉前往哈佛。
1926年回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30年秋受邀出任国立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在梁实秋的回忆中,青岛的四年是他的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梁曾说:“北平从繁华而破落,从高雅而庸俗、而恶劣,几经沧桑,早已无复旧观。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也是在青岛的一座两层小楼里,梁实秋最小的女儿文蔷出生了。
1934年梁因受聘北大而回归旧居。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闻听自己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写下遗嘱,立即启程,转赴大后方重庆,入住雅舍。如此,我们有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忆旧》等系列美文。
抗战胜利后复员北归,然而安宁的日子仅仅过去了三年,1948年底,梁实秋不得不再次辗转南下,最后于1949年赴台,这一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此后他与故乡的联系不啻重壤幽隔!
今年夏天,在西雅图梁文蔷的寓所里,梁女士回忆说,“父亲带我和哥哥二人先从北京赶赴天津,想抢购船票去广东。母亲留在北京处理亲戚的房产,准备第二天去天津与我们会合同行。不料当天晚上铁路中断,我们父子三人进退维谷。母亲急电,嘱我们立即南下,不要迟疑。”
然而,当梁实秋父女三人抵达广州时,梁夫人却已先行到达。原来在国民政府拟定的学界人士的名单中,梁实秋在列,梁夫人在最后一刻便以梁先生的名义登上飞机。临时跑道就建在东单广场上,铺平一段土道,从崇文门到东单不过二三百米。飞机就在这条土道上,由南到北滑行,强行起飞,擦着东单菜市场的屋顶向北飞去,而后盘旋南下……
梁实秋曾住在西小院,南房是书房,北房是卧室,如今格局大体还在,只是廊下堆满了杂物,院子里晒着棉被,门窗似乎刚刚涂了油漆,是艳俗的红色。然而卧室后面的那棵枣树仍在。
1981年,梁文蔷女士从美国回旧居探望时,曾折下一枝挂满青枣的树枝带回台湾,梁实秋细心地浸在水中,数日后方渐渐干萎。梁说:“这个枣子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干皱的红枣的样子,却是我惟一的和我故居之物质上的联系。”并写下了“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的诗句。
我把在旧居拍的照片传给远在西雅图的梁文蔷女士,翌日,收到梁女士的回信:“那个住宅早已面目全非,看了很不是味道。 ……您的相片当然又和81年的情况不同了。81年是破和穷,现在是乱和俗!!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