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之美好

(2013-06-08 08:45:43)
标签:

山东高考作文

莫言

试错法

咬文嚼字

波普尔

分类: 杂文.杂感

“错”之美好

      

       《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给时下当红的作家挑错。莫言对此表示真心的感谢,并且回应说:“说实话,我连小学都没毕业,能有现在的成绩,是读者对我的错爱”。其实这并非谦虚之词,莫言的家乡我去过,那土坯的农舍,简陋的茅屋看了着实让人心痛。据说瑞典的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曾来到莫言的茅屋参观,许多人禁不住落下泪来。

       如果对于智慧和艺术尚怀有几分敬意,这样的回应就不应算作谦虚。苏格拉底曾被认为是雅典城最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却说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到处访问以智慧出名的人,访问了政治家、诗人、工匠、手艺人,这些人都自信满满,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甚至比许多人的智慧更智慧,可是苏格拉底却发现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有智慧的。

       “一无所知”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1960年代,丰子恺翻译日本文学巨著《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将《源氏物语》的校记拿给周作人看,周说,“发现译文极不成,喜用俗恶成语,对于平安王朝文学的空气全无了解”,贵为漫画家、散文家的丰子恺却未必是合格的翻译家。

       人类的知识并没有永不错误的依据,无论是在智性的层面还是感性的层次上。正像莫言建立了他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一样,1936年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也拓展了自己的哲学领域。波普尔发现“人类的一切知识,尤其是一切前知,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波普尔发明了“试错法”,也就是证伪主义哲学。一项科学假说或者社会理论如果没有经过一个“试错”的过程,它就无法成为科学的真理,即使有一万个证明也无济于事,只需要一个小小“错”,理论的大厦就有可能顷刻间土崩瓦解。“错”与“对”是相对的,没有“错”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对”,这就是“错”之美好。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人类的哪一点点的进步不是试错的结果?

       波普尔认为,思想的贫乏的表现之一就是把圣书和圣人的言论当作永不错误的权威,在欧洲,这是黑暗的中世纪。那么到了近代,人们崇尚理性,又以理性或者智性作为永不错误的权威,当然这依然指的是欧洲。谢天谢地,我们不是欧洲,但是我们有迷信的传统,我们的理性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理性的“迷惘”在我们身上还没有切身感受,但是迷信圣书和圣人的言论却始终是个问题。

       那些声称掌握了宇宙真理的人,何以自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