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德行的幸福(完整版)

(2012-12-02 09:34:27)
标签:

权利

前提

平凡人

完整版

行为

分类: 杂文.杂感

有德行的幸福

 

 

       央视的“你幸福吗”系列街头采访最近火了。尽管引出了“我姓曾”之类五花八门的神回复,贵为中央级的媒体也来关心老百姓的幸福问题,且能真实呈现,也算是一种进步。

       幸福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伦理问题。更进一步说,幸福是形而上的问题,它其实一种心理感觉。前几年有一部不着调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电影的内容都忘了,但是里面的一句台词还记得。腆着个大脸盘的范伟说:“幸福是什么?假如这里只有一个茅坑,而我们两个都需要它,现在我蹲着你站着,我就比你幸福。”

       可见幸福是相对于不幸而言的。我涨了工资你没有涨,我买的股票涨了而你的没有涨,我就比你幸福;如果大家都涨了工资,或者大家都赚了钱,那幸福就要大打折扣;如果别人赚的比你还多,幸福就会马上转成痛苦。

        你可以说这种人心理阴暗、道德低下,但是这种心理确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是携带着不好的基因的。远古时期,我们的老祖宗生产力低下,创造的可消费之物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件物品被你占有了我就得失去,对于“失去”的恐惧基因就这样流传在我们的血液中,一直流传到现在。

       荷兰女导演玛林·格里斯拍过一电影叫做《安东尼娅的路线》,里面也有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最好是不存在,其次是死亡。”美国作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在他的《布道书》里说:“我在心底呐喊:‘快来吧!试一试快乐,享一享幸福!’但是,看那,这也是空虚!”。悲观主义的幸福观认为最好的事情就是不要出生,虚无主义者则认为这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幸福,一切都是虚空。罗素先生曾认为幸福恐怕只有从宗教里面去寻找,平凡的世界里很难找到幸福。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我们已经出生,而且因为我们的怯懦,暂时还没有自杀的打算,又生在这样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如果不考虑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的幸福观,作为平凡人的幸福观有没有可能获得一种道德的提升呢?既然人性可以升华,那么人们就可以追求一种有德行的幸福。

       中国人虽然缺乏持久的宗教热情,但是靠一种伦理也生活了两千多年。西方就有一种“德行伦理”理论,我打算引进这种理论。“德行伦理”观认为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和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的理念就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一个更洁净的环境、更完善的健康条件、更安全的食品未来和更充分的政治权利保障。

       幸福也是有层次的。对金钱和财产的“占有”虽然可以带来幸福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并不能持久,当人们的生活欲望有了相当程度的满足以后,“社会公正”的制度追求就成为一种幸福的价值目标。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远比金钱带来的幸福更持久、更普遍和更有意义。

       幸福也可以是一种“德行”或者“善”的行为,幸福是有价值目标的,“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这种有德行的行为有时候看起来似乎在降低自己的幸福,比如有人觉得钱花在别人的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要来得幸福(慈善捐款)。这种幸福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的,世上没有强迫的幸福。自由选择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不只包括支配金钱和财产的自由,也包括享有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