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艳西施舌
据梁实秋先生记载,三十年代青岛流行一种香艳名吃汆西施舌,并且其烹调技艺远在闽浙之上。梁先生说:“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大美人,生于浙江诸暨的苎萝村。我在扬州曾见过一个苎萝村,说那里出产美人,应该是后人附会之地。但是越王勾践行使“美人计”灭吴之后,势力范围确曾达到今天的胶南诸城一代,甚至一度把都城定于琅琊。难道西施舌的美吃也曾随西施来到山东不成?
西施施展“美人计”帮助越王灭了吴,越王王后嫉妒西施的美貌,更怕西施回国受宠,威胁自己的地位,便叫人在西施背后绑一块大石头,沉入江底,西施不甘沉沦,便化作一只沙蛤,吐出丁香小舌,诉说冤情。红颜祸水,红颜误国,向来如此。
原来西施舌乃是一种浅海贝类,名曰沙蛤。郁达夫曾记西施舌:“《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郁达夫所记福建的西施舌,以整个“长园的蚌肉”放入釜中,显然不及青岛顺兴楼的精细,以梁先生记载来看,青岛顺兴楼的西施舌只取其伸出体外水管之舌状部分,汆入滚烫的鸡汤中,细白嫩滑,似美人香舌,食者轻绕,纠缠不休,岂不香艳?
原产于福建长乐漳港一带,学名为“漳港海蚌”的西施舌什么时候来到青岛已不可考。据梁先生说,在三十年代自津沽到青岛以至闽台,皆有所产。清人郑燮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可见青岛及黄海一带早就有西施舌,只是古代交通闭塞,即使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诸城吃到沿海的这种美味也当是豪门贵胄之家了。
西施舌跟青岛人经常吃的蛤蜊似乎不是一类,后者学名“菲律宾蛤”。西施舌小巧玲珑,外壳呈三角扇形,颜色由浅褐色而至顶端紫色,风度翩翩,颇有几分美人的姿色。现在的青岛人很少能吃到这种贝类了。有一次在沙子口路过一个摊点,菜单上写着“爆炒西施舌”,驻足观看,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杂烩出炉,实在是暴殄天物,有负美人的芳名。
梁实秋所在的三十年代,青岛善烹西施舌的不止北京路上的顺兴楼一家,厚德福、春和楼、聚福楼、三盛楼汆西施舌的技艺都不在顺兴楼之下。不仅如此,梁先生所记,三十年代青岛的名吃如汆西施舌、烩鸡皮、瓦块鱼、琵琶燕菜、铁锅蛋、核桃腰、红烧猴头都已经不知所终了。高贵精致文化的丧失,实在是件遗憾的事。
《青岛早报》2012.7.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