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2012-06-13 08:58:55)
标签:
孟德斯鸠米兰宋体《论法的精神》b2b杂谈 |
分类: 杂文.杂感 |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中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的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广东省作文——你愿意生活的年代。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一篇小说的名称。有的人愿意生活在此生此地,有的人愿意生活在彼时彼地,这种区别看起来是天生的。
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曾问过身边的朋友,两大阵营泾渭分明:愿意生活在过去的基本是文艺忧郁小清新,选择生活在未来的都是机器主义、技术派和乐观主义者。
作为一个追逐智慧的逐臭之夫,假如让我选择生活的年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十八世纪。十八世纪是欧洲的启蒙的时代,那些智慧天幕上的璀璨星光,至今仍是我们仰望的对象。十八世纪也是孟德斯鸠鬻卖了波尔多法院庭长一职,套上马车,准备赶赴巴黎的时代。在枫丹白露附近贝勒巴的德.普里夫人家里,孟德斯鸠可能跟伏尔泰相遇。在朗贝尔夫人星期二和星期三的沙龙里,孟德斯鸠宣读论文,讨论、评议,这些构成了其后《论法的精神》的原始篇章。根据记载,孟德斯鸠解剖过青蛙,为了做实验淹死过两只鸭子和鹅。他还在波尔多学院设立解剖奖,涉猎过温度计、气压计、降雨、采矿和植物等科学问题,研究过穆罕默德、罗马服饰和货币、奴隶制和基督教起源,所以十八世纪也是一个通才的世纪。
一个叫克兰西的青年在孟德斯鸠的庄园里住了三个星期,彻夜长谈。不久后的一个早晨,孟德斯鸠登上马车准备离去,看见前来拜访的克兰西居然把这个青年忘得一干二净。孟德斯鸠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同样有一副若有所思神情的还有英国的牛顿。十八世纪的大思想家都是如此。
“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权分立”制度的创立者孟德斯鸠却极为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所以十八世纪也是一个思想没有禁锢的时代。如果生活在十八世纪,我会在孟德斯鸠的酒庄里住上三个星期,教他汉语,谈论儒教,说不定还能写出一本《中国人信札》呢。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描写了一个诗人艺术感觉的成长。所以生活在别处乃是“诗意的栖居”。现实如此粗鄙,今生今世更是庸俗不堪。“生活在别处”仿佛蒙着面纱的阿拉伯酋长之妻,撩起人们无限追逐的热情。
这种热情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艺术地再现了。迷茫的小说家消失在午夜的巴黎街头,破旧的老爷车把他带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那里他跟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艾略特相遇,并爱上了毕加索的情妇阿德里亚娜。阿德里亚娜崇拜十九世纪末的“美好时代”,他们一起穿越,在马克西姆酒吧巧遇高更、德加和劳特雷克,然而在那里他们却发现,人人都在谈论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