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杂谈(七)古力

标签:
古力青岛德语排水系统德国 |
分类: 杂文.杂感 |
德国纽伦堡不仅以60多年前的世纪大审判闻名于世,也是欧洲著名的玩具城。每年的二月,一年一度的国际玩具博览会在这里召开。会后,中方的组织者通常也会安排一些游览活动。
我们的导游是个北京人,姓张。在国内上完了外国语学院,跑到德国来,娶了个德国媳妇,生了两个女儿,住在一所大House里,张先生说,德国人喜欢“出汗”,盛夏时节都不用空调的。
张先生白净面皮,套一件灰绿色方格西服,侃侃而谈,京腔京韵、字正腔圆。我因为在北京上过学,在异国他乡听到京片子,自然有些亲切,很快便熟络起来。
有一天,突然想起青岛历史上与德国有些渊源,想求证一些事情,便指着地上的一个下水井盖问张先生:“你上过外语学院,又在德国住了8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用德语应该怎么说?”
不等张先生回答,我便说:“其实这句德语在青岛人人都会说,就是‘古力’,对不对?”
张先生大为惊骇,一路追着我,连连问道:“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知道的?”
原来,据张先生说,“古力”一词是德语“Gully”的音译,这是一个在现代德国里并不常用的词,他上过外语学院德语系,又在德国这么多年,也是最近才在报纸上看到“Gully”是雨水排水管道的旧称。
我跟张先生说,你知道,在十九世纪末德国人强租胶州湾之前,青岛就是一个小渔村,青岛人所有的城市经验都是德国人带来的。德国人租了胶澳(当时还不叫青岛),志在百年。一批批饭店、医院、教堂、检疫所、政府机关建立了起来,一个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也建立了起来。欧人区的排水系统采用雨水和污水分排的处理方式,而华人区则采用雨污合流的方式。但是无论是欧人区还是华人区,地下管网系统都异常地发达。据进去里面的人说,里面能跑小汽车。这可不是夸张,我有一位邻居大哥是管道工。他说,青岛真的是路面一个城市,路下一个城市的。那时候他做完工,都是顺着地下水道走回家的。
也许“Gully”一词原本是指雨水排水系统的,青岛的老百姓并不能分清雨水和污水的区别,于是泛指一切的井盖都叫“古力盖”了。100多年前,德国人建立的雨水排水系统仍然是中国城市管理的典范。据说直到今天,许多城市的管理者仍然没有雨水排水系统的概念,仍然是雨污合排的。于是一遇暴雨,才有了“请到武汉来看海”和“请到北京看瀑布”的戏谑。
又过了若干年,一个哥们儿从德国回来。谈起德国的观感,谈起纽伦堡与青岛的相似之处,以至于连青岛话里都有许多外来语。我警觉地问道:“你们的导游是不是北京人?是不是姓张?”
哥们儿说:“对啊,我们刚去时,导游就问有没有青岛人?我们说有啊,我们是青岛人。导游一下子来了兴致,说:‘你们知道在青岛,人人都会说的一句德语是什么吗?’,不等片刻,又说:‘那句德语就是古力啊!’”
我没好意思跟哥们儿说,那句话其实是我告诉他的。但是据传,每次接待国内来的游客,那个导游都要先问一句:“你们中间有没有青岛人啊?”如果有,就会接着说:“你们知道在青岛,人人都会说的一句德语是什么吗?......”
现在,这个故事已经成了典故,在德国代代相传......
(《青岛早报》2011年11月8日)
前一篇:莱西诗歌论坛(三)
后一篇:四川行(一)目标海螺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