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与建华兄相约到他崂山的听音室听音乐。早报记者章芳正好要做一期青岛发烧友情况的报道。几年前,杜帝兄写了《转着圈听音乐》的文章,对青岛音乐发烧界的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反响不小。受杜帝文章的启发,作为文化记者的章芳一直关注着这个代表极致文化的群体,正好有此机会,于是便一同前往。
因为住得近,我便开车到报社接了章芳,和杜帝兄和志坚兄一起赶到建华兄在崂山的寓所,谢颐城老师和建刚兄已经提前到达。
聚会的专题是柴六交响曲,这个号称“悲怆”的交响曲对发烧友来说耳熟能详,不过,一般人认为,穆特拉文斯基指挥的列宁格勒版的柴六是权威的版本。然而建华兄则更喜欢切力比达克版的柴六,现场录音,各声部却出奇地平衡,慢乐章细致入微、沉重哀恸,低音部则充满忧伤,较好地表现了“悲怆”的主题。
应章芳的要求,一个小时的聆听之后,是自由讨论的时间。除了必备的器材以外,建华兄提出了成为合格发烧友的三个条件。
一为学养,知识的修养,即音乐、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学识,这方面占去了百分之六十。以此标准衡量,谢老师是朦胧诗时代著名的诗人,对于哲学、文学、语言文字都有精当的研究;杜帝兄本来就是作家;建华兄对西方哲学、文学、诗歌也有相当程度的涉猎;志坚兄则是文学硕士;建刚兄是《青岛文学》的编辑,自己也写小说和诗歌,个个学养深厚。
二是艺术的判断力,这要占百分之二十。艺术判断力在我看来就是敏感的心灵、独立的见解,这对音乐的感知至关重要。
三是耐心,又占百分之二十。一个合格的发烧友必须大量聆听,广泛阅读,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对哲学有相当阅读经验的建华兄说,音乐就是空气的振动。这种总结当然简单,但是如何让音乐的振动产生和谐的美感?怎样振动才能动人心魄?却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大贤罗素也说过,世间万物的活动不过是物理间的运动,是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过程。不知道围棋国手谢赫如何看待?如果想到下围棋不过是一个搬运过程,会不会感到沮丧?
在我看来,自从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经过历代音乐先贤们的努力,西方音乐已经发展出一套复杂完整的系统,这套系统堪与世界最优秀的文学、绘画、雕塑作品相媲美。而音乐最特异的性质是一个作品的感染力是由作曲家、演奏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它是流动的艺术,是最感性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说发烧友的艺术实践不是一种创造活动呢?学养、判断力、耐心既是对发烧友的要求,也是对所有艺术家要求。
写这篇博文的时候,《青岛早报》3月20日y周刊《艺文志》版已经刊出了章芳的报道。《青岛早报》链接如下:(30版)
谢颐城老师和记者章芳倾心交谈。

刘建华:“发烧友要具备三个条件”。
宋志坚:“边都不沾!”
杜帝:“我们发烧友......”
热烈讨论。杜帝:“怎么,他不服?”

建华兄准备了茶水和点心。

围棋国手谢赫就是谢老师最好的作品。

寂静

敬业的记者章芳。
建刚肖像

每次给建刚拍照,总觉得黑白更好,帅哥不需要任何修饰。

聆听。志坚说:“撕心裂肺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