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

标签:
威廉意大利圣方济玫瑰之名本尼迪克特杂谈 |
分类: 影评.视觉 |
谢天谢地,在这空寂无聊的冬夜,还有这么好的电影相伴。有人说,电影就是一个梦,一个平凡人的梦。在梦里,你可以变成无所不能的英雄,也可以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谢天谢地,作为平凡人,我们还有做梦的权利。我看过大量欧洲艺术电影,也看过许多中国电影,但是在精神指引方面,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象欧洲艺术电影那样使我受益良多。
故事发生在1327年意大利北部山区本尼迪克特教会修道院。音乐声起,画面中闪现出电影的名字《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接着是高耸入云的修道院、白雪皑皑的起伏山峦,圣方济各会的兄弟们穿着灰色的粗布衣服,在积雪中艰难地跋涉......,总之,这部电影的灰白色调给人一种沉静阴郁的气质,这种中古气氛令人着迷。
圣方济各会的威廉修士和他的年轻徒弟阿德索受邀到本尼迪克特教会修道院调查一桩死亡事件。插图装帧师阿德尔莫、希腊文翻译费南修斯和图书管理员贝林格一个个接连死去,而且死状奇特,阿德尔莫倒栽葱从塔顶摔了下来;费南修斯倒插在厨房的猪血缸里;自觉有罪的贝林格一遍遍地拿皮鞭抽向自己,最后被人发现沉在了浴缸里。所有的死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食指和口腔里沾满墨水,就像是得了某种可怕的诅咒。
最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书,一本“怪书”。但是圣方济各会威廉修士的推论却被认为是妖言惑众,在教廷审判官看来,这一切的罪恶不过是异教徒的法术,对于异教徒来说,是必欲烧死而后快的。影片再现了十四世纪教会各个宗派之间的斗争。然而威廉修士却做出了更加惊人的预言:即使烧死这些异教徒,惨案仍不会停止,怪事还会发生,而且每个死者的手指和口腔仍将沾染墨水。
威廉修士的预言很快应验,仍有人在不断死去,修道院里充斥着恐怖的气氛,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凶手就在你身边,你却无能为力。影片讲到这里,神秘气氛达到了高潮,所有的观众都被吊足了胃口:这些死亡事件真的是因为一本书吗?什么样的书有这么大的魔力?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最后的答案是:这本书就是亚里士多德久已失传的《诗学》第二部,在这部书里亚里士多德只讲了一个主题:喜剧的艺术。
这部电影拥有众多的商业元素:侦探、推理、恐怖的凶杀、性倒错,但是观赏起来却并不轻松。据说电影改编自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尔托·埃科的同名小说。作为符号学家,埃科的小说充满隐喻。除此之外,电影还涉及众多的历史知识和思想史知识,有德皇与教皇之争、有教会关于宗教与贫穷的论争,有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培根等思想大师,也有关于对知识的传播与阻碍、宗教信仰与智慧、神权与人文主义等等的思考。
威廉修士和阿德索深陷图书馆塔楼的迷宫,阿德索将一条线团栓住迷宫的一角。这个情节不禁让我想起了古希腊克里特国的智者得达鲁斯建造的米诺牛迷宫,任何进入迷宫的人都会被米诺牛吃掉。直到有一天雅典的英雄忒修斯来到了克里特,忒修斯爱上了国王的美丽女儿阿里阿德娜,按照阿里阿德娜的劝告,忒修斯将一团毛线系在迷宫的入口,用一把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在线团的帮助下逃出迷宫。
这个情节可以看做是对古希腊文化的致敬,迷宫代表智慧,即使深陷危险,亦要勇敢向前。影片也是对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致敬。除了追求智慧等人文主义内容的隐喻之外,影片还以真实的镜头语言描绘了年轻的徒弟阿德索与贫穷姑娘纯真的爱情,人性战胜神权,这正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
事后看拍摄花絮。扮演阿德索的小演员只有15岁,小演员是从1500名应征者挑选出来的。导演说,是那双童真的眼睛一下子打动了他。在选择那位年轻姑娘的时候,15岁的小演员一眼就看中了那位南美女孩,小演员拜托自己的母亲给导演说情,一定要留下那位女孩。事实证明,在整个灰色阴郁的电影基调中,年轻俊美的男演员与女演员的纯真表演,给影片增添了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