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的《问学记》
(2009-10-05 09:22:27)
标签:
宗教问学记匹兹堡大学杂文许倬云杂谈 |
分类: 杂文.杂感 |
早就知道王小波有位“生下来就手心朝下,脚心朝上”的老师,后来在手术台上被人大卸八块又装了起来,总算可以勉强行走。但是王小波对这位老师却是崇敬有加,这位老师就是匹兹堡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许倬云。
近日看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许倬云的新书《问学记》,立即买了下来,利用假期,回家捧读。全书分三个部分:回顾与感怀;良史与君子;从知识到智慧。
在良史与君子部分,许倬云教授专门撰写了《忆王小波》一文,文中回忆了与小波共处的师生情谊。匹大有项“个别指导学习”的课程,学生和老师可以一对一地“吃小灶”,小波于是挂在许教授名下,每周三下午师生“对谈”,文学历史,唐代传奇,志怪小说,五味杂陈,无所不包。
那时候,匹兹堡大学的某间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倚在课桌上,松松垮垮东倒西歪;一个跨在椅子上,前仰后合伸脚曲臂,师生二人自由自在,谈笑风生。
在谈到王小波的文字时,许教授给予小波近乎严苛的要求,他说:“文字是矿砂,是铁坯,是稠料,是利剑,全看有没有淬炼工夫。”后来在杂文中,小波的屡次提到老师“炼字”的要求,可见这一番话小波是听进去了的。
就像第三部分的题目《从知识到智慧》一样,小波也深受老师的影响,在小波的杂文中,屡屡提到智慧的精神。王小波曾经对人生有三大假设:凡人都热爱智慧;凡人都热爱异性;凡人都喜欢有趣。这三大假设也是小波文学与杂文的出发点。
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一文中,许教授提到了C.P.斯诺的《两种文化》一书,这本书对小波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小波本来是学理科出身,后来却转身投文,所以两种文化的思维有助于使他重新审视两种文化的差异与趋同。
在《知识分子的宗教》中,许教授解释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宗教,并且回答了知识分子能不能拥有自己的宗教这一命题,这也是本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文学科的学生,我必须对宗教下一个定义,宗教并不仅具有教义,拥有信徒的组织;宗教更应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此,我愿意把宗教两字改为宗教精神。”“知识分子很可以各自建立一套宗教,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宗教。”
“天心月圆,华枝春满,以及会心一笑,原都可以为宗教情绪作见证,外铄的经验与仪节,其实倒未必有用的。”
这些话都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