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
(2008-09-09 08:53:51)
标签:
创造性活动韵文罗杰.彭罗斯《莫扎特》王兆山诗灵感杂谈 |
分类: 杂文.杂感 |
在我看来,人类最具创造性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工作,一种是艺术工作。前者是解决对和错的问题,后者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一道科学的命题,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精到的科学验证才能知道它的对与错。严格说来,艺术没有对和错的问题,只有好或者更好,而高端的艺术品就是完美。
尽管科学和艺术表面看来是如此得不同,但是在高端的创造性活动上面却是一致的。遗憾的是我本人此生无缘于科学和艺术的事业,但是却一直在学习这两类事业的精神。
以前读过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里面讲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故事,而我对这些故事感兴趣。比如大数学家彭加莱,有一段时间他在研究19世纪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自守函数理论。有一天,他登上了一辆公共汽车,突然意识到自守函数的变换和非欧几何中的变换是一样的,并且自信肯定是正确的。原来这种判别竟然来源于对自然界美的直觉,虽然他后来的证明并不轻松。
在我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莫扎特音乐的纯美与和谐常常使我震撼,在音乐领域,莫扎特是公认的天才,在电影《莫扎特》中,看到那些奇妙的音符从莫扎特指尖流出,他的对手、宫廷乐师萨利埃里嫉妒地说,那是上帝的声音。莫扎特也曾经这样来描述他的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在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
物理学家李淼有时候也写诗,他在谈到创作诗歌的经验时说,开始的那些零散的、不投入的创作,写出来的句子缺乏想象力和感染力,后来他找到一个“方法”,就是“等待”,并不刻意去从第一句写到最后一句,当他在阅读其他作品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会从脑子里蹦出许多意象,把这些意象翻译成句子,当感觉到这个句子可以延伸下去成为一首诗的时候就打开电脑,很快,一首完整的诗就这样完成了,这样写成的诗和以前拼凑的韵文具有本质的不同。
笔者不写诗,但是却读过一些诗,什么样的诗是用后面的方法写成的,什么样的诗是拼凑的韵文,什么样的诗是应景之作,什么样的诗如王兆山式的鬼文,我现在是一眼便知。我想高端艺术创作都是有灵性的,都需要灵感,甚至都是“偶成”的,而灵感的来源是审美的能力,敏感的心灵和忠于自己内心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