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再看《廊桥遗梦》

标签:
电影廊桥遗梦道德评判婚外恋弗朗西斯卡好莱坞娱乐 |
分类: 影评.视觉 |
大约十几年前就看过根据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廊桥遗梦》,但当时的我年少轻狂,没有太多的感觉。如今我也已到不惑之年,偶然的机会再看《廊桥遗梦》,发现电影把中年人的爱情表现得非常真实、细腻,尤其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资深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十分出色,他们对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十年前看过王小波的一篇杂文《奸近杀》,在谈到《廊桥遗梦》时说:“有些人说,这部小说在宣扬婚外恋,应该批判。还有人说,这部小说恰恰是否定婚外恋的,所以不该批判。于是,《廊桥遗梦》就和“婚外恋”焊在一起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评判是中国的传统,王还说:“中国传统的士人,除了有点文化之外,品行和偏僻小山村里二十岁守寡的尖刻老太婆也差不多”。
在笔者看来,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表现的是复杂的人性,那些惯于做道德评判的人不配欣赏艺术。世界电影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娱乐片和文艺片两大类,那些着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复杂人性的作品可以归为文艺片。《廊桥遗梦》大体算是文艺片,尽管还印有好莱坞的痕迹。
一对中年人偶然邂逅,竟然热烈的相爱了,丈夫不在家的弗朗西斯卡与《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一起度过了刻骨铭心的四天,四天过后,罗伯特就要离去,弗朗西斯卡经过思想斗争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在这里,电影充分表现出人性的复杂,追求热烈的爱情,又不得不面对习惯的家庭,面对好心的丈夫,未完全成年的儿女。是跟罗伯特走,还是留下来?哪个选择更正确,或者说,哪个选择更错误?没有标准答案,在这里不象道德义士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是无奈的。
弗朗西斯卡为什么选择了留下来,除了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尽管现代社会的美国已经十分开放,但是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爱荷华州麦迪逊小镇,还是具有清教徒式的保守传统,弗朗西斯卡的离去会有人说闲话,会让她的丈夫抬不起头来,她不想伤害好心的丈夫。二是,中年人的爱情毕竟不同与年轻人,如果弗朗西斯卡跟罗伯特走了,且不说热烈的爱情是否能够持久?单单对丈夫和孩子内疚,生活也不会幸福。倒不如把美好的爱情埋在心里,这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爱情永远不会褪色。
作为一部美国电影,好莱坞的痕迹还是明显的,我认为落俗套的地方有几处。
一,罗伯特走了以后,实际还没有离开小镇,在一个雨天他们在镇上相遇了,罗伯特站在滂沱的大雨中,布满沧桑的脸上挂满了泪水,抑或雨水,转身离去的背影越发苍老,似有煽情之嫌。
二,罗伯特的皮卡驶在前面,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开的红色皮卡紧跟在后面,遇到红灯,罗伯特停下了,他把弗朗西斯卡送他的项链挂在后视镜上,此刻后面的弗朗西斯卡好似万箭钻心,她的手放在门把手上,几乎就要打开车门冲下去,投奔爱人的怀抱。这种紧张感是好莱坞惯用的手法。
三,尽管爱情是个悲剧,但影片的结尾却是大团圆似的,弗朗西斯卡的儿子迈克和女儿卡洛琳本来也遇到了中年家庭的危机,但是在读了母亲留下来的日记以后,都改善了与妻子和丈夫的关系,一家人变得和睦了。我认为这是最落俗套的地方,有点象励志电影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苛评,电影总体上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