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七点三十分,青岛交响乐团在人民会堂准时奏响2008春季音乐季之六——意大利风情交响音乐会。音乐会的主题为意大利风情。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门德尔松的《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幻想诗《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朱晖担任指挥,去年3月,朱晖曾经成功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过同样曲目的音乐会,获得过很高的评价。
音乐会开场首先是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作品节奏奔放,音乐色彩绚丽,可以感受到罗马街头彻夜狂欢的热闹场景。
作于1833年的《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是门德尔松最为著名的交响乐之一,这部作品是作者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曲目灵感来自于对意大利的印象,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第一乐章纯净的小提琴的音色仿佛使人置身于地中海耀眼的阳光里,可以感受到蓝天大海的印象,随着乐曲的发展,人们似乎已经置身于意大利那片美丽的国土。
对于1864年出生于慕尼黑的德国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来说,我对他的印象是继自于德国的强烈的思辩传统。理查.施特劳斯受瓦格纳的影响巨大,在我听来,他的作品也具有瓦格纳的风格。我所知道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英雄生涯》《唐璜》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直接来自于尼采的同名哲学著作,多年前当我买来这部作品试着阅读的时候,发现非常难懂,里面充满了富有哲理的箴言和漂亮的诗句。音乐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是这样,充满了思辩和哲理。
就我对理查.施特劳斯有限的了解,此前不知道这部并不太出名的交响诗《意大利》,这首作品也是作曲家在意大利旅行时看到罗马与拿波里的美景以及见到这些美景时所产生的的各种感情与心境。四个乐章分别是“康巴尼亚”、“罗马废墟”、“苏兰多海岸”和“拿波里人的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第三乐章行板开始的小提琴旋律极端优美,很难想象作者怎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旋律,第四乐章取才于我所熟悉的意大利拿波里民歌,以前听过帕瓦罗蒂的演唱,在这里用交响乐不同音色的乐器演奏出来,更加热烈奔放,最后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几秒的停顿后,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毫无疑问,朱晖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指挥家朱晖多次出来谢幕,观众一再要求加演,但是朱晖的脸上挂着优雅的微笑,一次次地让乐队站起来感谢观众,就是不拿起指挥棒。我对此却心知肚明,因为我已经听过朱指挥多次的演出了,他没有一次加演过,在去年3月的北京中山音乐堂的演出也是一次次出场谢幕,又一次次地回到后台,最终也没有返场加演。也许这是指挥家的个性使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