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冬的饮食习俗和饮食养生——贝太厨房

(2012-11-06 09:16:39)
标签:

贝太厨房

美食

立冬

进补

养生

分类: 贝太专题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适当进补对于抵御严寒还是有好处的。
立冬的饮食习俗和饮食养生——贝太厨房


具体内容请点击:http://www.beitaichufang.com/article/4262/

立冬饮食养生:逢黑必补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黑色和肾脏对应的都是水,它们同为一行,黑色能补肾是理所当然的。《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讲“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意思是说肾的首要功能是藏精。肾是人体的藏精大户,也就是先天、后天之精的贮藏之地。

黑色既能补肾,又对肾精有很好的固摄之效,内外相加,自是养肾、养精的上好选择了。黑米也被称为“补血米”、“长寿米”,古时候还是宫廷御用的“贡米”。 中医认为:黑米滋阴补肾、补益脾胃、益气活血、养肝明目。被古人誉为“肾之谷”,黑豆味甘性平,不仅形状像肾,还有健脾利水、活血解毒、滋肾阴、润肺燥、 止盗汗、乌发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患者。黑枣有“营养仓库”之称,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补肾养胃补血的功能。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有凉血 止血、和血养荣的作用。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因此,冬季应适度增加上述食物的摄入。


适合立冬吃的食材


核桃配韭菜

韭菜又名起阳草、壮阳草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蔬菜。它味辛、性温,具有益脾健胃、温肾壮阳、温中行气、散血解毒的功效,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和防 治多种疾病。核桃仁能补肾固精、强健筋骨,肉能润养,皮能敛涩,因此肾虚遗精的人最适宜吃了,可以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引起的各种症状。韭菜补肾,核桃仁强肾 健脑,搭配起来做菜是真正的药膳佳肴。

黑豆

冬季讲究吃“黑食”,黑豆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材。黑豆有“乌发娘子”的美称,黑豆制成的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也是肾虚所致的须发早白、脱发患者的食疗佳品。

羊肉

羊肉性甘温而不燥,温中暖下,补肺肾气,较适合冬令进补。除了可以配萝卜外,配山药、栗子、核桃仁一起炖,更是营养全面。


立冬饮食习俗


吃倭瓜饺子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当然这种倭瓜并不是说我们到了立冬这天才去超市买来的,而是要在夏天的时候就买好,一直存放到立冬这天。它 经过了季节的变化,因此糖化程度比较高,感觉更加甜糯,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 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 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 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立冬要“补冬”

闽南人素来懂得享受生活,不仅茶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补冬”也是独特的风俗之一。每逢“补冬”时节到来,会在家里养些鸡、鸭、鹅、兔等,供冬天慢慢 进补,有的甚至可以吃到春节前后。据介绍,很早以前大家生活不宽裕时,每年到了补冬时节,家家户户也会杀鸡宰鸭;现在生活富裕了,还会加入中药“四物” (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合炖,这样会更加营养滋补。

适当吃一些咸味食品

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素问.五脏生成》中说:“色味当五脏,黑当肾,咸。”《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在天为寒,在脏为肾,在味为咸。”以上都说明咸为肾之味。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行的配属为: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 辛属金,咸属水。五脏之中,肾亦属水,故咸与肾同类相属。五味中的咸和五脏中的肾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凡是咸味的食物都入肾,具有补肾的作用。具有咸味的食 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带、紫菜、海藻、海蜇、墨鱼、猪肉等。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一定不要过多吃盐。


具体内容请点击:http://www.beitaichufang.com/article/42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