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爱科思少儿科学实验室2011暑假户外课堂
文/小黑丫妈妈(水晶老师)
为期三天(2011.8.1-2011.8.3)的夏令营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在户外课堂中得到了很多(后面会写到),所以刚刚到家,给几位家长打过电话后,我也迫不急待地想记下自己从夏令营中得到的一些教育启示。
我们最大的宿舍是一个房间13个营员的大房间,第二天一早晨,在我听到孩子们在走廊里边窃笑边推闹的时候,我就应该意识到他们有什么秘密是我有所不知的。但可惜,一向敏感的我这次没感受到。直到W老师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之后,我才想起走廊里蹊跷的笑声和谈话。
事情的大概是这房间里的A同学知道B同学原来的一个并不好听的外号(有一定的污辱性),并把这个外号带到了夏令营队伍当中,当然仅限于这一个寝室。在征求了A同学的意见后,我决定只在寝室内解决。
第一招,准备好喝药前的糖果。我让这些孩子分在左右两边,一边是在夏令营中表现不错的孩子,另一边是不足多一些的孩子。我特意强调了一下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B同学,并高调地把他放在了好的一侧(其实这孩子也确实不错)。这样一来,这孩子的自尊心充分地被竖立起来,为后面的教育做好铺垫。
第二招,引向深渊。我简单而郑重地让孩子们回忆一下这一天半活动中,显示出的团队不足之处。一件,两件,三件。。。(
真不是个省心的团队)“好,非常好!这说明大家对息的行为有着充分的理解。我也特别欣赏你们的勇气和担当,那你们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关于外号的问题了?”“有!”集体认可了。
第三步,瓦解军心,分类归纳。
“现在,谁故意提起过B的外号,请你站起来。”唰,起来7个。
“请你们站到这边来。”接下来,我得先把这七个人的一致利益先拆开再说,瓦解他们的“团结”。
“你们知不知道这件事情,会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背黑锅,会让自己的父母受到别人父母的指责和批评?有谁不愿意这样,举手。”举手的风险还是挺大的,这一举止容易盲从,好在7个人中有6个人举手了,谢天谢地~胜利有望!
“好,我非常欣赏你们爱父母的一颗心。”只有A没有举手,“请A先坐到旁边。”这六个孩子和A的心理状态不一样,A需要氛围的感染,再等一下。
“你们几位知道这件事情会让B很难受吗?”回答一片混乱。看来意见不同,“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会觉得有点生气吗?”又是一片混乱。“好,会觉得有点生气的请举手。觉得这件事情无所谓的请举手。”3:3,一半一半。先解决容易解决的,给后面孩子多些信心、鼓励和暗示。
“这里最不应该犯这个错误的就是你们。因为你们和B有着同样的感受,对不对?”转过头,我问B,如果他们愿意道歉,你会原谅他们吗?“我愿意!”三个孩子也都表示自己要道歉。既然分类别了,道歉也就不会都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不是发自内心的歉意,说什么也没用。
“对不起,我明明知道这样做会让你难过,还说了你的外号,是我不对,你愿意原谅我吗?”
“现在你道歉后我不那么难过了,我愿意原谅你,但希望你下次别这么做了,行吗?”这类孩子在道歉中,学会的是同理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对于第二类无所谓的孩子来说,这件事情也许真不算个什么大事儿,他们也不理解,这件事情怎么就能让老师单独拿出来谈一谈。但是,我告诉他们每个人面对一模一样的事情,内心的感受不同,做法也会不同。别人不是你,你不在乎,别人未必不在乎,触到了人家的界限,别人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我很不高兴,我很在乎这件事情。我希望这几个孩子在这次小事件中能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察言观色去判断你是不是真的触到了他人底线。
看看孩子有多聪明!我讲完这些道理后,问他们“现在,你觉得自己应该道歉吗?”(注意是应该,而不是愿意。因为他们没有B的体会。)“老师,我想自己道歉!”在我的赞许下,这个聪明的小家伙说“我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让你生气,所以我做的时候并不是想伤害你,对不起,请你原谅我,好吗?”
我上面所有讲过的话,一字没漏地全都流入这三个孩子的心里了。孩子的总结能力有多强!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A了,我看看他,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
“你现在还觉得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而受批评是件无所谓的事情吗?”
“如果他们觉得无所谓,我也觉得。”
“好,你是个非常懂得尊重父母意见的孩子,但现在抛开父母亲,你自己的想法呢?”
“我不愿意让他们因为我而受批评。”
这才是真正的你嘛!
“如果是你,你会觉得生气吗?”“会。”
“但是你还是把这个消息带到了我们的团队中,而且,我觉得这是你们两个人的秘密。你说呢?”“是的,但我只告诉了两个人,而且,我没有想到会传得这么快。”
“我希望你能告诉他,以后要一起保守这个秘密。”“但是他们都知道了啊。”
“你现在也有点担心这会成为公开的秘密吧?有些事情不说就是秘密,知道的人再多,没人提起的话也是秘密。他们的问题我来解决。”
“我想道歉。恩,对不起,是我把这个秘密带到了咱们的团队,但我没有想到会传得这么快。以前我没保守秘密,但以后我一定会帮你守住这个秘密,不再告诉任何人。你愿意原谅我吗?”
到此为止,孩子们无论是犯错的,还是旁听的,都非常认真地倾听了我四十分钟的指导,没用我组织一次纪律,我想这些话都流到了他们心里。接下来的一天半里,这个外号似乎被集体选择性遗忘了。
其实我在处理之前,思路还并不清晰,是孩子们不同的表现开启了我的灵感,即使是集体犯错事件,也要分类教育。因为每个人的想法的确千差万别,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想法一味地框孩子,更不能所有问题一刀切,只一句懒懒散散的“对不起”没有任何意义,能抓住孩子心里的关键点,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才真的不枉这么多孩子一起送给我的一个小时。希望这段经历对教育一线上的家长和老师们都能有所提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