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标签:
命题 |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2019.衡阳改编)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民日报》(2018年01月30日18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2.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具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规题目,不再多做赘述。
3.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B.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就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这样的趣也是真趣。
D.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此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相同。
【解析】此题考查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这是篇议论文,重点在作者的看法和主张。C.在原文的表述是:这样的趣,终非真趣。完全颠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9题。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5.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3分)
答: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6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答: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答:“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7第段和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环境描写。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环境的描写的作用具有以下八点: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社会环境。时代与人物背景介绍描述。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8.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9.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
评分标准:3分。准确概括形象给2分,结合选文分析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11题。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注释:欧阳公:欧阳修。席上公题:酒席上拟题分韵赋诗填词的一种方式。《蜀志》:指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蜀志》。争如:怎如。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与阮籍、嵇康等友善,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蔑视礼法,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著《酒德颂》。騃(ái):傻,呆。尪(wng)悴:衰老羸弱的样子。些子:一点,稍微。浮名:指功名爵位。一品:唐宋时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的一级。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
B.下片则化用了自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
C.
D.
D.
11.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译文:
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赏析:
范仲淹现存词虽然只有五首,但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沉雄之《渔家傲》,也有委婉绮丽之《御街行》,而这首《剔银灯》则语同口出,充满俳谐气息。据《中吴纪闻》卷五记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作《剔银灯》,皆寓劝世之意:“而范仲淹与欧阳修相识相交并共助新政,时在庆历三年(1043)至五年(1045)间。后新政落败,范仲淹贬离京城。按此词意趣,似不可能作于庆历新政励精图治之间,或许是作于庆历五年范仲淹贬官外任之时,带有明显的牢骚意味。
所谓“劝世”即是及时行乐之意。词借咏叹历史故事表现了人生苦短、功名难恃的人生观。上阕咏史,因夜读《蜀志》而慨叹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实际上心力费尽,也都未能称霸全局。仍是三分天地各自为王。则无不为与无为,何尝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反不如当年的刘伶,游离于纷争之外,一醉泯恩仇来得逍遥痛快。这里实际上隐喻了庆历新政期间,权豪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大肆谤毁新政,“用尽机关,徒劳心力”云云,皆是由此而发。语虽涉调侃,而意未尝不沉痛。
下阕由曹、孙、刘三人跳出,纵说人生与功名的哲学关系。范仲淹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少年痴骏,浑浑噩噩;老年尪悴,力不从心;只有中年,精力充沛,得意尽欢,但也只有匆匆数年,岂能为浮名牵绊,失去人生自由畅快之趣。纵使官至一品,禄有千金,也无法抗拒老之将至、终归于衰弱的自然规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云云,亦此意也。自居易《狂歌词》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垆下,珠衾玉匣为?”范仲淹写作此词,时年约五十六岁,且又因党争而贬滴外地,其心情之苦闷可知,故以游戏笔墨总结人生,从白诗中寻觅灵感。貌似通脱,实哀叹人生之多艰。知人论世,或当作如是观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苏轼传(节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冠,这里指男子成年磔(
(选自《宋史》,有删改)
12.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A.
B.
C.
D.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许之否乎
B.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今见是书
D.久乃信服
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分别是“
14.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2)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后来凭推荐信(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15.
A.
B.
C.
D.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
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
(2)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4)《湖心亭看雪》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23题。(本题共7小题,17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辫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摘自《人民日报》李林)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血脉(mài)
B.相称(chng)
C.氛围(fn)
D.宝藏(cáng)
解析:A选项里“
18.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璀璨
B.座标
C.倘若
D.甄别
解析:A选项里“
1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20.“材料三”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B.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C.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D.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不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解析: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段,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B.材料二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C.材料三指出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D.要成为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必须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再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22.在“材料二”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
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
A.B.
23.材料中多次提到“自信”两个字。请你以“自信”为陈述对象,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自信”的理解。(3分)
四、写作(50分)
24.(2019·杭州改编)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阅读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50分)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要求: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一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写作导航】
【满分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