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2019-10-23 21:44:53)
标签:

命题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第单元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2019.衡阳改编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民日报》(2018013018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2.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具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规题目,不再多做赘述。           

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段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快乐,而且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观点。语言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B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就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这样的趣也是真趣。

D.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相同

【解析】此题考查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这是篇议论文,重点在作者的看法和主张。C.在原文的表述是:这样的趣,终非真趣。完全颠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9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我吞.吞.吐.

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试题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   有删改)

5.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3分)

答: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6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吞吞吐吐地说。

答: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答: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7段和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环境描写。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环境的描写的作用具有以下八点: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从2015年悬疑小说和现实小说都已经加上了细节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环境描述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里的主要起到一个场景交代借用,也可用于作过渡。

社会环境时代与人物背景介绍描述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细节环境高级描述,心理暗示更佳比自然和社会更加仔细与深度展开,出现在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描写感觉上更加真实,通过空间图片进行不少于300字到700字的细节描写,带入情节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小说中通过真环境图片进行文学语言刻画细节(同人物描写一样更加真实,一般出现在剧本和自转体。),在悬疑题材小说中主要针对调查现场和追凶手的场面细节环境描写。总而言之代入感越强,读者反应越大。
  三者分工越细,作用越佳,对小说剧情起到一定的作用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描写效果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作“寄情于景”。
   自然环境是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社会环境,可以是居室陈设、布局、人物活动场所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场面则是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内人物活动的总面貌。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要写好环境。有人说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死尸画”和另一幅“杀人画”。

8.文中徐老师给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9.文中的徐部编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试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从耐心看的小说,愿意当的读者,引导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失败后,主动约” 谈心,用故事来引导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评分标准:3分。准确概括形象给2分,结合选文分析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11题。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注释欧阳公:欧阳修。席上公题:酒席上拟题分韵赋诗填词的一种方式。《蜀志》:指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蜀志》。争如:怎如。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与阮籍嵇康等友善,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蔑视礼法,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著《酒德颂》。騃(ái):傻,呆。尪(wng)悴:衰老羸弱的样子。些子:一点,稍微。浮名:指功名爵位。一品:唐宋时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的一级。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

B.下片则化用了自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

C.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这里实际上喻了庆历新政期间,权豪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大肆谤毁新政

D. 范仲淹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其特点是少年痴骏,浑浑噩噩;老年尪悴,力不从心;只有中年,精力充沛,得意尽欢

D. 解析:C选项是隐喻了庆历新政期间,权豪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大肆谤毁新政

11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译文

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赏析:

范仲淹现存词虽然只有五首,但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沉雄之《渔家傲》,也有委婉绮丽之《御街行》,而这首《剔银灯》则语同口出,充满俳谐气息。据《中吴纪闻》卷五记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作《剔银灯》,皆寓劝世之意:而范仲淹与欧阳修相识相交并共助新政,时在庆历三年(1043)至五年(1045)间。后新政落败,范仲淹贬离京城。按此词意趣,似不可能作于庆历新政励精图治之间,或许是作于庆历五年范仲淹贬官外任之时,带有明显的牢骚意味。

所谓劝世即是及时行乐之意。词借咏叹历史故事表现了人生苦短、功名难恃的人生观。上阕咏史,因夜读《蜀志》而慨叹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实际上心力费尽,也都未能称霸全局。仍是三分天地各自为王。则无不为与无为,何尝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反不如当年的刘伶,游离于纷争之外,一醉泯恩仇来得逍遥痛快。这里实际上隐喻了庆历新政期间,权豪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大肆谤毁新政,用尽机关,徒劳心力云云,皆是由此而发。语虽涉调侃,而意未尝不沉痛。

下阕由曹、孙、刘三人跳出,纵说人生与功名的哲学关系。范仲淹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少年痴骏,浑浑噩噩;老年尪悴,力不从心;只有中年,精力充沛,得意尽欢,但也只有匆匆数年,岂能为浮名牵绊,失去人生自由畅快之趣。纵使官至一品,禄有千金,也无法抗拒老之将至、终归于衰弱的自然规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云云,亦此意也。自居易《狂歌词》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垆下,珠衾玉匣为?”范仲淹写作此词,时年约五十六岁,且又因党争而贬滴外地,其心情之苦闷可知,故以游戏笔墨总结人生,从白诗中寻觅灵感。貌似通脱,实哀叹人生之多艰。知人论世,或当作如是观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苏轼传(节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冠,这里指男子成年磔( zh é)裂,割裂,指文风不正。诡异,内容怪癖。胜,通,上升。擢:选拔。  客,这里指学生。 对义:对答经义方面的问题。

(选自《宋史》,有删改)

1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A.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B.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C.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D.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之否乎            杂然相(《愚公移山》)

B不能为滂母邪     野有麦场(《》)

C今见              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D信服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分别是“ 答应 ”;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分别是“难道 ”“向四周看 ”;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分别是“这  ”“ 判断词”;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分别是“才  “竟然 ”。故选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2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来凭推荐信(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15下列对文本内容以及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的第一名发皇榜,称为榜眼

B. 苏轼成年后喜欢读贾谊、陆贽和庄子的文章。

C. 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没有当时文章中常见的弊病。

D. 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才华横溢,欧阳修对其十分赏识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 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 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 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栻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 喜欢贾谊 (汉初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和文学家 )、陆贽唐代贤相之一 )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嘉祐二年 (1057) ,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 

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 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 (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 )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 ”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4《湖心亭看雪》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语言文字应用(1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23题。(本题共7小题,17)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 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了一条人类史无前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                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摘自《冰点文库》)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 ,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摘自《人民日报》李林)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2)

Amài    dìng   越(zhuó   大国(yng

Bchng  hán    起(jué    妄自薄(fi

C围(fn    显(t     延(mián   移默化(qián

Dcáng   匙(yào    论(     不可量(g

解析:A选项里“  积淀”的“  ”正确的读音是“diàn”;B选项里“相称 ”的“ ”正确的读音是“chèn ”;C选项里“ ”的“ ”正确的读音是“ ”;D选项里“ 宝藏”的“ ”正确的读音是“zàng 故选C

18.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2) 

A.璀璨  延伸  史无前  大放异彩

B  陌生  视而不见  泱泱大国

C.倘若  植根  有识之士  真伪难

D.甄别  弱势  先决条件  纷繁复杂

解析:A选项里“ 史无前 ”的“  ”正确的写法是“”;B选项里“”的“”正确的写法是“.;C选项里“真伪难”的“”正确的写法是“.;.故选D

1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D  (2)

A 主要    开拓      相辅相成    发展 

B 关键   开辟      浑然一体   发掘

C 主要    开拓     浑然一体   发展

D 关键    开辟     相辅相成    发掘 

20.“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

A.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B.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C.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D.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解析: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B   )       3分)

A.材料一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段,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B.材料二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C.材料三指出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D.要成为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必须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再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22.在“材料二”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 

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

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

AB    B.     C.     D

23.材料中多次提到“自信”两个字。请你以“自信”为陈述对象,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自信”的理解。(3)

四、写作(50分)

242019·杭州改编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阅读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50分)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要求: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一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写作导航】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第一句,这里的“同学”有泛指的意味,是同学,是朋友,是老师也可以是家人。第二句紧呈第一句,解释希望被人肯定的原因。第三句告诉同学们肯定他人不是廉价的赞赏,或毫无价值的评价,一切都要出自真诚,指向他人的“闪光点”
     这么说来,这次写作大体有三类话题可以选择:一、自己被别人肯定。二、自己肯定自己。三、自己肯定他人。
    确定好主题后,选择材料,文章中要通过事例来突出“肯定”的意义,而不能只流于话题本身的叙述与阐释。这样才能凸显写作思维水平。

【满分引领】

                                  学会肯定自己
    岁月无痕的风霜,打湿了逐梦的翅膀。我很坚持,所以海浪汹涌的澎湃,泛起了我奋斗的无尽力量。我不过是一粒被遗落田间的豆种,想用明天的成长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不甘心时光那鄙弃的眼神,停滞我生存的希望。
   风雨的雕琢铸就了我的顽强,依稀记得与室共处的那几位兄弟的模样,只可惜岁月从不眷顾一个小生灵的存亡。被遗弃的我,选择留下,在这里,就在我的故乡,我要用挺立的枝茎,泛起那曾被遗弃的绿光。
   与我同被遗弃的豆粒还有很多,他们或是逃亡或是流浪,只有极少几颗选择留下。大概,逃亡或流浪是因为他们无可忍受田间的孤寂与即到的风霜。但留下,并非害怕世间的闯荡会无处躲藏。
   秋风的萧瑟让我感到了无助,也平添了几许忧伤,我开始抱怨上天的不公,可结局又能怎样?尚不如借这时断时续的狂风之力还自己一身整洁,造自己一所新房……
   终于,子夜的骤风太过眷恋这片土地,风卷着黄土漫过了我的身体,我又重新回到了土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一刻,温暖驱赶了寒冷与恐慌。就这样,我在自己的“新房”中克制着自己的幻想和奢望,吮吸着那让我活下去的甘泉与营养,好让自己可以生存下去,也好让自己实现愿望。
   我一直坚信:机遇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我坚持了下来,顽强的毅力和对生的欲望,让我忘记了寂寞,遗忘了忧伤,战胜了寒冷,也等来了春的明朗。
   那厌恶的倒春寒在不经意间来临,扼杀了我那同眠的兄弟,我伤心极了,但我没有哭泣。相反,我更加努力,不分昼夜的汲取营养和甘泉,为了梦想,为了夺回那被左右的命运,也为了明天那第一缕阳光。
   我成功了,我克服了一切阻遏我的力量,就在身体无限膨胀的那刻,我用微笑隐去了等待的煎熬,忘记了无助与寂寥。
   作为一颗豆,我没有同伴的幸运,上帝没有给我同等待遇让我去实现一颗豆的有形价值。虽然经历生死的磨难,可我挣脱了死亡的束缚,将命运握入了自己的手中。就算难以担起这沉重的担子,但至少我改写了一颗豆的命运!对生的执著让我实现了梦想,也验证了一粒豆种无形的价值。
   我冲破了土壤的掩护,将叶芽吐露在田间。那一刹那,清风拂过,阳光撒过我的脸庞,我选择用微笑接受第一缕春光的洗礼。自此,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选择,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渐渐的,我在茁壮成长着,为那消逝的伙伴点亮生命的续灯,为那田地泛起了曾遗失的绿光,达到了目的——还于世间一个鄙弃的眼光。短短的几个月,我经历了比同辈人更多的风霜,回忆起走过的岁月,即便年到古稀我依旧自豪不已。因为我在无意间读懂了追求的真谛:没有不可战胜的力量会自行灭亡,追求过,把握了自己,改写了命运的主题,渺小的希望也会生出一双随梦翔游的翅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