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术多源于道家,民间广为传承的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四法,被合称为“道家养生四宝”,常做可强本固肾,延年益寿。
“握固”,是道家养生的常用手式(如图),晋朝名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即倡导“握固守一”。具体方法是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的根部,然后弯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握宝贝一般。古人认为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藏精气,可使气血布散,辟邪防疾。
“叩齿”,是指将门齿相对,轻轻做上下有节律的叩击。古代养生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4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所以叩齿能够激发和固护肾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生命功能。
“咽津”,是指用舌头在口腔中反复搅动多次后至津液满口,再将之在口中反复含漱,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徐徐咽下,可起到大补肾阴的功效。
“鸣天鼓”,可聪耳明目、补肾固肾。具体方法是:两手掌心搓热后,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搭在中指上,向脑后枕骨轻轻叩击60下,发出像敲鼓一样的声音。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达到调补肾元、保护听力的功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叩齿”“咽津”“鸣天鼓”三项大家较熟悉,下面重点介绍下道家握固法:

仔细观察一下婴儿,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双手都是攥着的。而这攥法也是有讲究的,婴儿握拳头的方式不像成年人一样拇指在其余四个手指的上面,而是大拇指蜷缩在另外四手指下面,大拇指的指尖和无名指的根部相抵,其余四指回握。春秋时期《老子》一书说:“骨弱筋柔而握固。”这说的就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然身体非常柔弱,却能让自己不受外界邪气的侵害,他们的护体秘诀就是双手握固。事实就是如此,握固可让人进入一种兴奋状态,内心充满仿佛大英雄般的“浩然正气”,从而抵御外邪侵害,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
牵过婴儿小手的人都明白,他们握的力度很大,有些婴儿甚至会把你攥疼。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拼了命”似的握紧呢?这是因为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肝气特别足,无名指的根部是肝经经过之地,是肝魂关窍之所在,而且刚刚出生时,魂魄出入的门还没有合上,他们要自保,要守住自己的魂,所以就会本能地握紧指头。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小孩子这种先天力量汇聚保持的手型我们把它叫做“握固”。
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随后晋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
“握固”具体方法是“以大指掐压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现在经过研究以后正确的方法是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肝主筋”“肝主握”。经常做这样的动作会对肝起到反向的良性刺激作用。
握固可以锁住肾精肾水,滋阴降火。对慢性咽炎、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畅通气血,护发养颜。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握固能固精补肾,帮助你乌须黑发。
无须择时择地,平时有闲时,双手做握固十多次,不失为一种好的锻炼方法。在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开会等手臂闲下来的时候就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所以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有帮助。
起床前补充阳气。每天早上起床前的几分钟,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手做握固十多次,需注意的是,回握一定要用力。这是针对早上时间比较紧的人的做法。如果你早上的时间比较充足,可先穿好衣服,盘坐在床上(如果床比较软,可选择较大点的椅子)。微闭双眼,自然呼吸,双手握固10-20分钟,可增强你的免疫力,使你免受外界刺激。
天气突变及疾病流行季节。遇到天气突变或者容易感染风寒季节时,大家可以按上面的方法握固静坐,能帮助你驱赶外邪,保存体内的正气。寒冷夜晚或者大雾之际,如果你需要在寒冷的夜晚或者大雾天气中长时间行走,可双手放在衣兜中握固,防止外邪侵入体内,避免感染疾病。
此法能乌发,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自然是有利于乌须黑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