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心学核心---“四句教”

(2017-03-04 20:00:59)
标签:

王阳明

文化

杂谈

健康

财经

分类: 国学

   博主按:目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四字常见报端,但大多数人不是解释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解释为“所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行动中”。如果这样解释就等于没解释,如果王阳明的原意真的就是这样,那他就不会成为明朝一哥了。要真正明了这四个字,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这里的“知”,而这就要读懂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其实悟透了“四句教”,阳明心学也就全在了,接下去是实证事情了。下文对四句教的见地本人十分认同,特予推荐,供对阳明心学感兴趣的朋友参阅。


   想来,读《王阳明全集》还是年青时候的事。后来学佛后也基本没有再认真读过。不过对阳明先生的“四句教”倒非常推崇。

  后来读南怀瑾先生著述时,发现南老对阳明先生的“四句教”颇有微辞。我却对南老的微辞有些不以为然,以为还是有商榷之地的。

  “四句教”的内容是这样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录南老对阳明先生四句教的批评如下:

  “……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南老主要对前三句是有批评看法的。

  我认为,关于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本体本来无善无恶,它起用后才有善恶的表现。就如一个人睡着了,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有他醒来后的行为才能判定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有如电没接通空调前,你说它是制冷的还是制热的?不属冷热。

  但为什么无善无恶的心体会生出善恶来?因为心的分别作用而有善恶行为的产生。《易经》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体是寂然不动的,但它一经外境的感应,加之分别作用,就有善恶的行为表现。

  至于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一点,我更是以为是南老的偏见。南老以佛解儒,那么,依佛法的见解,心体本来就有分别与了别的功能,一如唯识学讲的见分与自证分。阳明先生的“意之动”的“意”,其实就是分别功能,偏向于见分的作用,而“知善知恶是良知”的“知”则是了别的功能,偏向于自证分。心的这二种作用,就如常人见到110就分别为报警电话(分别),而一个三岁的孩子则只是茫然无知地只看见几个符号或图案(无分别而有了别)。

  这二种功能是心体本自具足的,并非加上本体有三个,就像太阳能发光、发热,总不能说有太阳、光、热三个东西吧,实际上就是太阳本具的光与热,三位是一体的。《孟子》云:自诚明谓之道。谓“诚”(即本体)中自有“明”,明者,良知也。诚与明并非二个,是一体二面,如太阳具足光明。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其实是心性功夫,绝不是学问的讨论。

  阳明先生有二首诗:

    个个人心有仲尼,但将见闻苦遮迷;

    而今指示真实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谓孔门无心法,良知二字可参同。

 见,依良知而入本体,而达“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教法的核心。

 《孟子》云:自诚明谓之道,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云:修道之谓教。综合起来讲,要体认本体,需从“明”入手,也就是从本体的功能入手。而这个功能,就是“明”,就是“良知”,这个是儒家的“修道之谓教”。

 

  最后,说到“知行合一”,一般的理解,是说我们的见解或理论应该与自己的行为是一体合一的,或说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能“能说不能行”。

  我以为,这是低看了阳明先生的境界,是沦落到“有善有恶意之动”的“意”的境界去理解“知行合一”了。而“知行合一”的“知”应该是指“良知”,故此,要理解“知行合一”,须先体认何为“良知”才会有个入处,不然,都是“矮人看戏何曾见,只是随人论短长”。阳明先生分明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说的是,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要我们去体认这个本来就合一的境界,而不是说有一个“知”,要与另外一个“行”结合起来,那就打成二截了。


(文:王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