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昨天和我们视频,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大学生活刚满一个月,要重新认识朋友,要应对紧张的学业,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担心困惑焦虑各种心理反应纠缠在一起,而明天又有二门考试,复习又觉时间不够,于是万里隔空面对老爸老妈倾诉,一种情绪的宣泄就自然而然了。
聊天结束后太太有点忧愁地对我说:“孩子想家了。”我却欣慰地对太太说:“这有什么呢?想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谁不是从想家的孩子一路到成人的呢?其实比起女儿我还差远了呢,32年前我从广东坪石去隔壁三十公里以外的湖南宜章读书,这是我长到十六岁以来第一次离开家生活,离开妈妈生活,而且学校当时宿舍正在改造,高一的学生全部在一个年代很久的房子(后来拍电视剧《湘南暴动》就用了这房子)睡地铺,一间房分二排睡,中间为过道,我想这跟当年暴动的红军没什么差别吧。实在受不了,去学校的第三天我就向老师撒谎说家里出了点事让我回去,可能是新学生容易获得信任,老师竟然同意了。我回到家时,妈妈正在门口织毛线衣,问我怎么回来了,我说学校搞装修放二天假,可妈妈有着长期与我斗争的经验,不停拷问,终于我露了陷,又被妈妈押回了学校。
一个人独自在外,潜意识会提醒我们要学会坚强,不要轻易掉眼泪,过来人也会要求年轻人有志在四方,不要总是想家,所以想家似乎会有一种示弱的表现,而在我看来,想家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信仰,晚清大才子辜鸿铭也认为:中国人不似西方人信上帝,似乎无宗教无信仰,但中国人信家庭,有宗族观念,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所以我们每到清明再忙再远也要回一趟老家,不拜神仙拜祖宗;我们也看到余光中一首永世留传的《乡愁》诉说的本心却是对母亲和家的想念。
所以想家就放肆地想吧,把它看成是崇高的信仰,把它当作是人生的动力,把它幻化成浪漫的柔情,家就是躲避风暴的港湾,家就是疲倦停歇的驿站,家就是信念不变的殿堂!
既然女儿想家找到老爸老妈了,我这个所谓心理专业出身的半挂子总要发挥点安慰的作用,于是我当即赋打油诗一首赠与女儿:睡个好觉先,其它放一边,明天起个床,又是新一天。
今天女儿考完试了,等着女儿继续想家的我发现竟然没有了动静,虽然知道女儿这样的好孩子无需我过于担心,但还是忍不住在微信里弱弱地问了一句:考试感觉如何?女儿这才回了一句:现正和同学逛街呢。
看看,想家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