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端,与越南老街隔河相望。河口距昆明400公里,是昆河铁路、公路的终点,“滇越铁路”的必经之地。
河口是滇南明珠,边境开放城市,国家级口岸,中越两国重要的边贸城市。在这里,一座座边贸市场坐落在街边,市场里充斥着越南的橡胶制品、小食品、日用品和农副产品,越南女人的叫卖声不绝于耳,79年中越战争的阴影早已不在,代之的是一派两国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
从元阳沿红河顺流而下,驱车200多公里经过黄草坝、蔓耗、莲花滩、新街,即可直达河口。一路上,领略着这条红水河的风光。↓


跨越红河,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索道。主要是运送种植在河对岸的香蕉。↓

蔓耗是一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古镇,从东汉起就作为红河水路运输的重要站点。1885年,中法战争后,蒙自辟为商埠,建立海关,蔓耗是蒙自到越南老街的咽喉之地,又是红河航运的起点港。1889年蒙自海关在蔓耗设分关,于是蔓耗便成为云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个旧的大锡及其它物资均由此地航运至越南再抵香港转国际市场。当时由于蔓耗水道程短,周转快,多数商贸均取本运输线,兴盛之际,中外客商云集,大锡、土产、百货等堆积如山,渡口日吞吐量达万余吨。
1910年,滇越铁路(今昆河铁路)通车轮,大部分货物运输为火车所代替蔓耗码头由此逐渐衰微。
抗战时期,日本人就觊觎蔓耗口岸兵犯越南海防之际,便派40架轰炸机分7个批次对蔓耗狂轰滥炸,将其夷为平地,红河水运终至断航。
在蔓耗只是吃了一顿午饭,因要赶路,没能好好探寻一下这座小镇,有点遗憾。↓

南溪河与红河在河口汇合,流入越南境内。中国和越南南北向的界河是南溪河,联通中越两国的大桥也修建在南溪河上。这是南溪河铁路大桥,当年法国人修建的从昆明到河内的米轨铁路至今仍在使用。↓

铁路桥上见不到一丝紧张气氛,昔日战争的踪影已经全然消失,只有少数几个武警战士显得懒懒散散地在执勤。 一列小火车开向越南方向,正停在桥头接受越方的检查。↓

越方的边检大楼。后边高楼上的广告“Bitis”是号称越南鞋业第一品牌平仙鞋业的广告。据说越南的胶鞋、拖鞋、凉鞋等质量巨好。↓

中方的边检大楼。↓

南溪河边的403高地,中越战争时这里有重兵把守。↓

河对面的法式老建筑。↓

中越边境中国一侧的界碑。↓

界河。左边是楠溪江,右边是红河,两条江河汇在一起流入越南境内。↓

越南境内跨跃红河的大桥。↓

向西方看红河对岸的越南。↓

清晨7点多钟,我们早早地来到边境大桥。早上的天气雾蒙蒙的,耸立在桥头的中国海关大门若隐若现,武警战士做着开关前的准备工作。↓

越南的货车等在关口附近,准备返回越南。↓

8点整,一名武警战士手擎国旗走了出来。↓

听说原来的升旗仪式比较正式,除了升旗的战士,还有若干护旗的,升起时还要奏乐。不知为什么现在都简化了。↓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仪式结束后,正式开关。越方的老百姓为了争抢做生意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跑了过来,希望早点通过边检。↓

以能干著称的越南妇女,瘦小的身躯背负着巨大的背篓,快步通过。↓

一条扁担,一付竹筐,一双拖鞋,居然健步如飞。↓

越南方面过来的是大队人马,中国方面过去的形单影只。↓

右边可能是一对旅游者,悠悠然向大雾中的越南走去。↓

越南军队的凉帽在百姓中用的也很多,俗称“绿帽子”。↓

过了边境大桥的越南百姓在排队等待边检。↓

这个失去左臂的男子仍然要推着车来中国做小生意,这条胳膊不知是不是在那场战争中失去的?↓

这是越南的边境证,否则做点生意还要护照签证什么的太麻烦了。↓

看这位像不像越南特工?↓

拉这样一个空车过来,不知要拉多少东西回去。↓

这种运输方式有创意吧,据说一次可以运输一吨的重量。↓

边境武警正在检查越南边民的货物。↓

中国去越南做生意的边民,背的大箱子是天倚牌光波炉。↓

满满的一车水产品,不知道有多重?↓

轻便自行车大多都是中国生产的。↓

河口坐落着许多中越边境贸易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