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节发掘隔梁和关键柱

(2008-06-15 13:03:06)
标签:

探方

层位

遗物

遗迹

墓葬

发掘区

杂谈

分类: 考古史料

第六节发掘隔梁和关键柱

[ 教学重点 ] :掌握发掘隔梁方法

[ 教学难点 ] :通层与对图

[ 教学内容 ] :

一、通层

打隔梁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能通层。在发掘主体部分时,各探方掘坑被隔梁分隔,层位线也被隔梁隔断,不能通连。打掉隔梁,会使各探方层位线相互接通。一个探方内的遗迹是被地层串联起来的,当各探方地层接通后,整个发掘区的遗迹也就被串联起来。

二、对图

把相邻探方壁面的图核对。

三、遗物单独存放

[ 习题 ] :

1 、练习通层。

2 、练习对图。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要通层?

2 、若关键柱不发掘有何利弊?

[ 参考文献 ] :同第一节。                       返回顶部

第七节文字记录

[ 教学重点 ] :工作日记、探方记录、灰坑记录、房子记录

[ 教学难点 ] :记录教学难点有三:

1 、记录项目规范且全面;

2 、日记、记录、报告三者在条理性、繁简程度、语言表述上都不同。不可模仿报告写记录。

3 、使用表格记录时,必须强调:需要使用描述语言,则全面描述,不可受表格设计所限,过于简单。

[ 教学内容 ] :

一、发掘工作日记

探方的编号、位置,发掘负责人;日期、天气、参加民工人数;工作次序;地层和遗迹的发现和确定经过,观察结果 ( 如分布范围、土质土色、结构形状 ) ;重要遗物的发现和起取;存在的问题。另外设专页登记本探方的遗迹编号和小件编号,工地未给号的遗迹可设临时号。

日记中利用示意图或标有数据的草图帮助记录发掘迹象 ( 如地层分布范围、不明的遗迹现象、遗迹和遗物的形状位置、叠压打破关系 ) 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遗物的三维坐标。

二、制作模型

三、探方发掘记录

1 、位置:( 1 )本探方在发掘区中的位置,周邻探方有哪些。 (2) 布方规格与发掘面积:布方规格写成 5 × 5 米、 10 × 10 米形式。发掘面积写出实际发掘的面积总数,如 5 × 5 米探方,如果未打隔梁,它的发掘面积为 16 米。如果有扩方,还要说明扩方的位置、尺寸。发掘面积也包括扩方面积。 (3) 方向:一般为正南北向。

2 、 (1) 绘图号与图名:图号在前,图名在后。如: 91LBAT303 — 1 总平面图。 (2 ) 摄影号。 (3) 器物标本登记表和统计表

3 、发掘经过: (1) 起止时间和用工人数。 (2) 工作方法。 (3) 重要发现 ( 包括遗迹和遗物 ) 。

4 、堆积层次及包含物: (1) 深度 ( 上层面距地表距离 ) 和厚度。 (2) 土质土色。 (3) 本层分布的范围。 (4) 出土遗物:简要描述能代表该层时代的遗物。 (5) 本层下开口的遗迹。现举例如下:

①层。耕土,浅黄色沙土,厚 15 ~ 20 厘米。

②层。黄褐色土。深 15 ~ 20 厘米,厚 10 ~ 15 厘米。土质疏松,较软,含少量碳粒。遍布全方。出素面夹砂红褐陶片、铜锥。 H27 、 H35 开口于本层下。

③层。黄花土。深 30 ~ 35 厘米,厚 10 厘米。土质紧密,较硬,黄土中间杂黑土团。分布于探方南部。出有之字纹黑褐陶、石耜。 M8 、 H75 开口于此层下。

5 、地层堆积的成因 .

6 、层位关系和布局关系。

7 、年代推断。把探方内各地层和遗迹划分为几期,推断各期的年代或文化性质,写出推断依据。

8 、备注。写此项的目的是为了后来整理和再次发掘提供参考,上述各项未能包含的内容都可在这条内记述。主要有:本方地层与其它方地层的对应关系、触及到而未发掘的遗迹、存在问题等等。

9 、记录者、记录日期。

四、遗迹发掘记录

1 、灰坑发掘记录

(1) 位置:在探方中的位置和与其它重要遗迹的相对位置,跨几个探方的灰坑,要写明在各探方中的位置。

(2) 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 发掘经过:起止日期,用工人数,发掘方法 ( 发掘方法要写得具体些 ) ,发掘负责人。

(4) 层位关系、与周围遗迹的平面布局关系。

(5) 形状与结构:形状、尺寸、壁和底的加工情况,其它遗迹细节 ( 如柱洞、台阶、工具痕、烧土等 ) 。

(6) 坑内堆积及包含物:堆积分几层、各自的土质土色特征、包含物的种类和特征。如果有重要遗物,应记录在坑内的位置和状态。

(7) 用途推测。要写出推测的根据。

(8) 年代推断。一般灰坑写出它所属的文化或文化内的分期即可,有纪年材料的要做出绝对年代的判断。大型灰坑内各层填土年代不一的,要分层推断年代。写明推断年代的依据。

(9) 备注。

(10) 记录者、记录日期。

2 、房子发掘记录

(1) 位置:位于何探方,与其它遗迹的相对位置。

(2) 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 发掘经过;起止日期、发掘经过和发掘负责人。例如某遗址 F5 的发掘经过:自 9 月 3 日始,到 9 月 10 日止。发掘的负责人是×××,××也参加了发掘。在 T12 发掘完②层时,发现 F5 的南半部,向北扩方,使 F5 全部显出范围。在 T12 向下挖房子填土Ⅰ、Ⅱ层,以 T12 北壁为挖掘剖面,至居住面。挖掘扩方部分的房内填土,至居住面,发现—个灶 (Z1) 。清理 Z1 。照相绘图后挖解剖沟,在 Z1 之南,又发现一个残灶,编为 Z2 。又清理完 Z2 。

(4) 层位关系、和其它遗迹的布局关系。

(5) 形状与结构:建筑方式、形状、尺寸、门向,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和尺寸,房基的形状、深度、尺寸及构筑方法,奠基遗存的位置和形态描述。

(6) 屋内堆积及包含物:填土分几层,每层的厚度、分布、土质土色。填土和居住面上所出遗物是如何编号的,遗物的分布和埋藏状态。

(7) 屋外地面及相关附属遗迹。

(8) 年代推断。推断房子所属文化或文化期。如果填土与房子不属于一个时代的堆积,还要推断填土各层的所属文化时代。

(9) 房子的功能推测。

(10) 备注。

(11) 记录者、记录日期。

[ 习题 ] :

每类记录要练习到熟练准确全面。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记录格式要统一?

2 、如果发掘水井应该怎样记录?

[ 参考文献 ] :

1 、同第一节。

2 、国家文物局编:《田野考古操作规程》。                 返回顶部

第五章墓葬发掘

第一节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 教学重点 ] :墓葬发掘的基本方法和注意问题

[ 教学难点 ] :实际操作较复杂,需要反复观摩与练习。

[ 教学内容 ] :

一、发掘封土

发掘封土也要分部逐层发掘,仔细分析封土形成和变化过程。—般封土发掘采用四分法进行,即沿封土的纵横轴设十字线,交叉点在封土最高处,分部发掘,获得纵横剖面图。较大的封土,可以留设十字隔梁,堆积土层和遗迹遗物的清理与探方发掘相同。

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无封土墓的层位关系主要是依据墓口开口层位确定的,有封土墓还要参考封土与地层、封土与其它遗迹 ( 包括封土与封土 ) 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来确定。

三、挖填土

填土也要分层清理。边挖填土边找出墓壁。

四、清理葬具

五、清理骨架

六、清理随葬品

七、清理墓底与解剖墓的结构

八、墓葬发掘记录

[ 习题 ] :

1 、练习剔骨架技术。

2 、练习清理葬具 1 个。

3 、实际测量墓葬内的器物坐标 5 件,并正确填写标签和登记表。

4 、墓葬记录的要点是什么?

[ 思考题 ] :

1 、在地层挖掘过程中,突然发现完整的 1 件陶器和 1 件铜鬲,是否应该怀疑有墓?

2 、封土、坑内填土、墓底出土的遗物是否分别收集?为什么?

3 、发掘墓葬最容易漏掉的部分是什么?

[ 参考文献 ] :

1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四章,文物出版社, 1978 年。

2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 46 ~ 77 页,文物出版社, 1982 年。

第二节常见墓葬类型的发掘

[ 教学重点 ] :

土坑墓与砖室墓的发掘

[ 教学难点 ] :

实际操作技术复杂,需要现场指导,反复观摩练习。

[ 教学内容 ] :

一、小型土坑竖穴墓

找墓口、找边缘、确定层位关系、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二、大型土坑墓

找墓口、找边缘、确定层位关系、龛、台、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三、石棺墓

土坑圹、石壁、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四、瓮棺墓

五、砖室 ( 或石室 ) 墓

墓道、甬道、墓室清理;大揭顶方法,从墓门进入法

六、土洞墓

七、穿山凿石的洞室墓

八、积石墓

[ 习题 ] :

1 、练习清理墓葬 1~2 座,并写工作日记和记录。

[ 思考题 ] :

1 、棺钉位置对于复原已经朽烂的木棺有何作用?发掘中应该怎样对待棺钉?

2 、发掘墓葬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3 、墓内完整罐中的土有没有研究价值?

4 、 1 个墓葬中殉葬的动物骨骼,是否应该按个体编号收集?

[ 参考文献 ] :

1 、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记》,《文物天地》, 1989 年第 1 期,

2 、德维:《曾侯乙墓发掘琐记》《文物天地》, 1987 年第 2 期。

3 、频:《包山大冢发掘始末》,《文物天地》, 1987 年第 6 期。

4 、季:《南越王墓发掘手记》,《文物天地》, 1986 年第 3 期。

5 、鸣先:《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发掘纪实》,《文物天地》, 1987 年第 2 期。

6 、明华:豪华型良渚玉戚组合附近的发现》,《文物天地》 1988 年第 4 期。    返回顶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