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灰坑遗物地层标本布方北京杂谈 |
分类: 考古史料 |
第二节布方
[ 教学重点 ] : 布方方法、探方编号方法
[ 教学难点 ] : 实际布方的准确性较难掌握,应该每个同学都要实际布方练习。
[ 教学内容 ] :
一、实际布方
发掘区的选择、基点、基线、方向、规格。
二、编号方法
编号系统的设计、适用性
[ 习题 ] :
1 、说说工地遗址总坐标基点在何处?
2 、探方编号有几种方法?
3 、实际布方 5 个。
[ 思考题 ] :
1 、你所在工地使用何种布方系统?有何优点?
2 、坡地如何布方?
[ 参考文献 ] :同上节
第三节区分堆积层次
[ 教学重点 ] :
刮面技术;区分堆积层次的方法;判定堆积的早晚关系,确定挖掘的次序。
[ 教学难点 ] :
熟练掌握刮面技术;正确画线;根据地层学原理确定早晚关系。
[ 教学内容 ] :
一、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
1 、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
2 、平剖面相结合是获得正确判断的主要手段
(1) 刮平面和刮剖面,(需要反复练习,体验手感,掌握基本功)
(2) 注意线段和角。
(3)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
(4) 必要时要创造剖面
3 、出土遗物能引导发掘者区分遗迹和地层
4 、发掘经验和对遗址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判断质量
二、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
三、地层和遗迹编号方法
1 、地层编号方法
2 、遗迹编号方法
[ 习题 ] :
1 、练习刮面,熟练为止。
2 、说出本工地 2 组叠压打破关系,做出年代早晚关系判断。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说:要在探方边摸陶片?
2 、本工地采用了什么地层编号系统?为什么使用这种系统?
[ 参考文献 ] : 同一节。 返回顶部
第四节挖掘
[ 教学重点 ] :
掌握挖掘原则: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
掌握挖掘地层方法,揭露遗迹方法。
[ 教学难点 ] :掌握在熟土中找边、找底技术,需要长时间实践练习。
[ 教学内容 ] :
一、挖掘地层方法
薄层、厚层、倾斜层
二 、挖掘灰坑方法
四分之一法、二分之一法、分层揭露法;
全面揭露;分部揭露,垂直发掘,图上复原。
三、挖掘房址方法
地面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 习题 ] :
1 、练习找灰坑边、灰坑底。如果条件具备,应剥离出挖灰坑的工具痕。
2 、练习找灶,达到不过为好。
3 、练习找居住面。
4 、练习找柱洞边和底。
5 、练习用石膏在现场翻取工具痕,或木柱。
[ 思考题 ] :
1 、在发掘坑套坑而且土质土色接近的灰坑时,怎样确定边和底?
2 、相邻很近的两个坑口没有打破的灰坑,在下部是否可以有打破关系?
3 、灰坑内的层对科研有没有价值?你能列举几种有重要价值的灰坑层?
4 、房屋是采用大面积横向发掘好,还是采用单个揭露、图上复原好?
5 、为什么要强调邻方需要相互照顾,进度要协调?
6 、重要遗迹发掘是否要考虑现场保护?
7 、具体分析你所在工地的一个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破坏与变迁过程?
[ 参考文献 ] :同第一节。
第五节收集标本
[ 教学重点 ] :
收集遗物的原则;起取常见遗物和自然标本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
起取易损遗物和易污染遗物的技术难度大,需要实际练习多次。
[ 教学内容 ] :
一、收集的对象
二、收集的原则
1 、尽量收集齐全
2 、按单位收集
3 、特殊品和普通品要分开存放
4 、正确填写标签,标签与遗物不能分离。
三、起取遗物的注意事项
四、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
五、玉石器和金属器的起取方法
六、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
七、竹、木、漆器的起取
八、纺织遗物的起取方法
九、骨骼标本的起取方法
十、植物标本的起取
十一、细小遗物的提取方法
十二、灰像法标本采集
十三、孢粉分析标本采集
十四、植物蛋白石分析采样
十五、碳十四标本采样
十六、热释光测年标本采样
十八、灶、柱洞类的整取
[ 习题 ] : 返回顶部
1 、练习起取陶器、陶片多次。
2 、练习测量器物坐标,写标签。
3 、练习起取骨器和骨骼标本多次。
4 、使用水选法练习起取微小遗物。
5 、练习起取碳样标本。
6 、 练习起取土样。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在发掘过程中不能见一件器物或标本就起出一件器物?
2 、为什么要按单位存放遗物?
3 、你发掘遇见已经朽烂成空洞的遗物(痕迹遗物),应该怎样处理?
4 、为什么在挖掘过程就要必须考虑后续保护和复原的需要?
5 、怎样管理制度能彻底杜绝出土遗物和采集的标本忘记写标签?
[ 参考文献 ] :
1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五章,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8 年。
2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 93 ~ 100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年
3 、后德俊:《古代饱水漆、木、竹器保护的研究》,《华夏考古》 1988 年第 1 期。
4 、王振江:《考古发掘中彩绘木器的清理和起取》,《考古》, 1984 年第 3 期。
5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安阳殷墟西区孝民屯西南地 M1613 车马坑的起取和组装》,《考古》, 1984 年第 9 期。
6 、刘敦愿:《从痕迹中重现出来的遗物》,《文物天地》, 1991 年第 1 期。
7 、李秀:《南越王墓发掘手记》,《文物天地》, 1986 年第 1 期。
8 、黄石林:《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小麦 ( 秆 ) 》,《农业考古》, 1991 年第 1 期。
9 、熊海堂:《考古发掘中水洗选别法的应用》,《农业考古》, 1989 年第 2 期。
10 、黄其煦:《考古发掘中回收植物遗存的方法之一——泡沫浮选法》,《农业考古》, 1986 年第 2 期。
11 、谢伟:《案板遗址灰土中所见到的农作物——兼论灰像法的改进》,《考古与文物》, 1988 年第 5 、 6 期。
12 、王才林、丁金龙:《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考古》, 2000 年第 4 期。
13 、陈铁梅:《碳十四测年的加速器质谱方法与考古学研究》,《考古与文物》, 1990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