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河上的桥梁
南园水系包括干流南园河、羊王庙河及支流薛家河、苗家浜、杨家村河、高家村河、竹韵桥河及沧浪池。河上共架桥18座。
1.
胜迹桥
胜迹桥,位于沧浪亭前,又名沧浪亭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
“沧浪亭,
《吴郡志》:「沧浪亭,在郡学之南,积水弥数十亩,傍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石林诗话》以为钱氏时广陵王元璙池馆,或云其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所作。既积土为山,因以潴水。庆历间,苏舜卿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曰『沧浪』。…」”
《沧浪区志》载:胜迹桥,为南园河上最西之桥,北出沧浪亭,南至沧浪亭大门。俗名沧浪亭桥,三曲桥。1980年定名胜迹桥。因“沧浪胜迹”古石坊而定今名。北宋庆历四年(1044)建。清同治十一年、1952年曾整修。北岸石栏迤逦,可代凳憩歇,垂柳轻拂于上,南岸漏窗园景。本桥虽处园外,却是园景精致的“扉页”。北堍原竖有“沧浪胜迹”古石坊,1986年移置人民路侧沧浪亭街口之南畔。条石板梁(七块并列)三孔平桥。长15米,宽2.5米,跨度8米。条凳式石桥栏。桥身走向三折,南端呈扇形,北堍石步阶七级。桥形古朴,内蕴灵秀,与环境浑然一体。
http://s9/mw690/5254648agx6DrHTMmVy18&690
胜迹桥(1)
http://s7/mw690/5254648agx6DrHVVPHU16&690
胜迹桥(2)
1.
隐溪桥。
隐溪桥,跨羊王庙河支流竹韵桥河,在大云桥西。始建于明代,
清康熙二十九年前拆除,后重建,清同治、光绪至民国称施家桥,俗称世家桥。1964年移地重建条石板梁单孔平桥。1997年重建,花岗石单孔石拱桥,偏西南方向约15゜
,桥宽4米,长8米,两端踏步各11级。《沧浪区志》载:“隐溪桥,跨南园河,在大云桥西。北出沧浪亭街,对结草庵故址(今100医院)南至100医院会场。南岸本为农田,1964年100医院于其上盖会场后建桥。条石板梁(五块)单孔平桥,长4.5米,宽2.2米,跨度3米,水泥柱,铁杆桥栏。1998年定名。”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名“隐溪桥”,康熙二十九年(1690)宁云鹏、卢腾龙等人编撰《苏州府志》载:下列20座桥梁于此前已拆除:隐溪、平安、华阳寺西、…。清乾隆十年(1745)《姑苏城图》、清同治三年~十二年(1864~1873)《苏城地理图》、清同治十一年~光绪七年《姑苏城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称“施家桥”。民国《吴县志》载:施家桥,在府学龙门东。
http://s7/mw690/5254648agx6DrIq6DMG96&690
4.大云桥。
大云桥,跨羊王庙河。南北纵贯乌鹊桥路中段,
民国《吴县志》
载:“大云桥,在施家桥东。”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沧浪区志》载:大云桥,跨南园河。南北贯通乌鹊桥路中段,北堍西侧塘岸称沧浪亭街,东侧系苏州医学院宿舍区。因西北有古大云庵(明初起改称结草庵),故名,俗称三官桥。原为条石板梁平桥。70年代拓宽,东侧拼接水泥板梁,宽2.8米,跨度2.3米,钢管桥梁,西侧石梁侧面阴刻楷书桥名,1990年拓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桥长15米,宽12米(车行道8米,人行道2米×2),花岗石板块镶嵌云头柱桥栏,沥青桥面。
http://s5/mw690/5254648agx6DrIyhfBqa4&690
大云桥(1)
http://s13/mw690/5254648agx6DrIAaSYI3c&690
大云桥(2)
5.俞家桥。
俞家桥,跨羊王庙河,在大云桥东北。位于南阳街东口,为苏医
新村一区对外通道。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名“寺西桥”。民国《吴县志》载:“俞家桥,在燕家桥东南。”
《吴门表隐》载:“俞家桥,明俞
琬纶故居,中有风满楼。后薛徵士雪居之,名扫叶庄。”
《沧浪区志》载:“俞家桥,跨南园河,在大云桥东北。位于
南阳街东口,为苏医新村一区对外通道。旧俞家桥在今桥之南,又名十丰桥。70年代建苏医新村时拆除,另架新桥于今址。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长10米,宽3.7米,跨度5.4米,角铁柱、钢管桥栏。
http://s11/mw690/5254648agx6DrIO0mvgca&690
俞家桥
6.五龙桥。
五龙桥,跨羊王庙河,位于木杏桥12号(木杏苑)大门前,正对
五龙堂,故名。1998年建木杏苑新村时造。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护栏,护栏正中阴刻桥名“五龙桥”。桥面宽4.05米,长8.5米。
http://s12/mw690/5254648agx6DrIW9xqjfb&690
五龙桥(1)
http://s15/mw690/5254648agx6DrJ1NqFMae&690
五龙桥(2)
3.
沧浪亭街5号小桥.
沧浪亭街5号小桥,跨羊王庙河支流竹韵桥河,在大云桥西,隐
溪桥东,位于沧浪亭街5号门前。1964年建,单孔条石板梁平桥,长4.5米,宽2.3米,跨度3米,红砖砌护栏,内贴马赛克,护栏外墙涂抹白水泥,护栏高0.9米。
http://s12/mw690/001vtDt0gy6ISpsuLpN2b&690
沧浪亭街5号新桥(1)(2014年5月14日拍摄)
http://s2/mw690/001vtDt0gy6ISpvTXJTa1&690
沧浪亭街5号新桥(2)
http://s15/mw690/5254648agx6DrJqWGEmde&690
沧浪亭街5号小桥(1)
http://s13/mw690/5254648agx6DrJs9TZicc&690
沧浪亭街5号小桥(2)
7.木杏桥。
木杏桥,跨羊王庙河,北出羊王庙,桥南直通木杏弄。
《宋平江城坊考》载:觉报寺后桥,《吴郡志》、卢《志》著录。
《姑苏志》仅著录「觉报寺桥」一。
此桥即今木杏桥。
民国《吴县志》载:木杏桥,在五龙堂巷南,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称“觉报寺后桥”。
《沧浪区志》载:木杏桥,跨南园河,北堍塘岸称羊王庙,桥南连木杏弄。宋代名“觉报寺后桥”,明代称觉报寺桥,因位于觉报寺后,故名。后因正对木杏弄,改今名。桥南原是清康熙乾隆年间吴中名医薛雪故居“扫叶山庄”,薛有诗句曰“门对沧浪水,广通扫叶庄”。原为石级条石板梁平桥,已摄入电影“早春二月”,1981年改建。1989年整修羊王庙(巷)驳岸,建木杏新村,成今式。现为[形钢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朝向偏东南,桥长5.6米,宽3.6米,跨度3.6米,水泥栅状桥栏。西侧无桥栏。(桥宽4.5米,两边都有桥栏。)
http://s3/mw690/5254648agx6DrJMcBh0f2&690
木杏桥(1)
http://s14/mw690/5254648agx6DrJN1BzTed&690
木杏桥(2)
http://s5/mw690/5254648agx6DrJSBMmU24&690
木杏桥(3)
8.银杏桥。
银杏桥,位于带城桥路中段,跨南园河。《沧浪区志》载:「银杏桥,位于带城桥路中段,跨南园河。原有接引桥,1990年因拓宽带城桥弄为路,拆除接引桥,在原址东侧重建此桥。因桥西侧有“木杏桥”与之匹配,,逐定今名。钢筋水泥圈板梁单孔拱桥,长30米,宽13.6米(车行道10米,人行道2.3米×2),跨度12.1米。水泥镂空桥栏,桥栏上刻有“银杏桥”名。」
2008年重建,钢筋混凝土板梁单孔平桥,长30米,两端有缓坡,车行道14米,人行道2.2,米×2,跨度13米,花岗石桥栏,桥栏中间栏板镌刻“银杏桥”名,并涂红。
http://s9/mw690/5254648agx6DrKc8Ci4f8&690
银杏桥(1)
http://s2/mw690/5254648agx6DrKcKv9781&690
银杏桥(2)
http://s2/mw690/5254648agx6DrKdL0kxd1&690
银杏桥(3)
9.红杏子桥。
红杏子桥,跨南园河,位于竹辉路100号(6幢)新村旁。桥西南侧耸立着高大的电视塔。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红鸭桥”,清乾隆《姑苏城图》中名“野鸭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中叫“红杏子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红鸭桥,范、卢二《志》均著录。
康熙《志》作「杨矮子桥」,在木杏桥东。
乾隆《元和志》讹「红杏子桥」。
《格古要论》曰:「鸭雄者绿头文翅,雌者黄斑色。」无言红鸭者。案:「王建诗有时口传音变耳。俗又书「杨矮子桥」,而近世口传则称「杨匣子桥」,疑莫能明矣。
《沧浪区志》载:“跨南园河,北出带城桥路底东侧的大树头,电视塔耸立于桥西南侧。亦称杨矮子桥,杨匣子桥。当地有呼之养鸭子桥者。原为石拱桥,1984年重建。钢筋水泥梁单孔平桥,长6.3米,宽3.4米,跨度5.4米,水泥杆桥栏。”2008年重修,水泥杆桥栏换成红砖砌成实心桥栏,两边中间栏板各镶嵌一块大理石,阴刻桥名“红杏子桥”、“沧浪区人民政府2008年维修”。
http://s3/mw690/5254648agx6DrKzwU3o62&690
红杏子桥(1)
http://s16/mw690/5254648agx6DrKC2Vf95f&690
红杏子桥(2)
10.西烧香桥。
西烧香桥,跨南园河,北堍通南石皮弄,南去竹辉路。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西长桥”,清乾隆《姑苏城图》中名“西烧香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中则叫”烧香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西长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
《姑苏志》:「葑门营内。」乾隆《元和志》:「俗名西烧香桥。」
民国《吴县志》载:西长桥,俗名西烧香桥。
《沧浪区志》载:“西烧香桥,跨南园河,北堍曲折可通南石皮弄,南去竹辉路。去相王庙烧香必经,因其东有姐妹桥,故名西烧香桥,亦名西长桥。1980年定今名。原是石拱桥。民国12年由李根源等发起改造为条石板梁平桥。1984年重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桥长7米,宽4.5米,跨度5.9米。”
2008年由沧浪区人民政府重修,用城砖砌成实心桥栏,两边中间栏板各镶嵌一块大理石,阴刻桥名“西烧香桥”、“沧浪区人民政府2008年修造”
http://s13/mw690/5254648agx6DrKPPv3e5c&690
西烧香桥(1)
http://s15/mw690/5254648agx6DrKQjXZkee&690
西烧香桥(2)
11.烧香桥。
烧香桥,跨南园河,北接相王路,南去竹辉路。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均著名为“东长桥”,清乾隆《姑苏城图》称“东烧香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东长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
康熙《志》:「俗名东烧香桥,在葑门南营,近二郎庙。」
民国《吴县志》载:东长桥,俗名东烧香桥,二桥并在葑门南营,近二郎庙。
《沧浪区志》载:“相王桥,跨南园河,北连相王路,南去竹辉路。古桥,宋时名东长桥,清时俗称「东烧香桥」。去相王庙烧香必经,其西有姐妹桥,故名。1990年因桥在相王路南端,故定今名。原为石拱桥。1975年南园大队改建钢筋水泥单孔平桥。1987年随相王路拓宽改造为钢筋水泥梁单孔平桥,长19.4米,宽11.5米(车行道7米,人行道两侧计4.5米),跨度8米。水泥漏花桥栏。桥栏刻有桥名及“一九八七年改造”字样,板梁外侧各嵌石狮头一尊。”
《苏州市志》载:“东烧香桥,位于相王弄(路)南端,跨南园河。《平江图》中名东长桥,清代、民国时期称杨家桥。原为石拱桥,1975年由南园大队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宽3.2米,长6.5米。”
1987年改建为单孔花岗石拱钢筋水泥平桥,石拱桥东西两边拱劵脸正中的龙门石上镌刻祥兽——龙头,在此俯首向下,正视着河心,监视着通过桥孔的流水,欲使流水恬静安贴,而不兴风作浪。
http://s10/mw690/5254648agx6DrLf10ud99&690
烧香桥(1)
http://s11/mw690/5254648agx6DrLgmQGKda&690
烧香桥(2)
12.杨家桥.
杨家桥,位于二郎巷南端巷底,跨南园河。桥南便是竹苑新村,出新村即到竹辉路。原位于杨家村,故名。旧为石板桥,1974年南园大队造河闸时东移重建,1990年重建,桥旁即河闸。钢筋混凝土板梁单孔平桥,桥宽2.3米,长4米,跨度2.7米,两坡有步阶,花岗石桥栏。两边栏板、四对望柱镌刻“双钱”“祥云”图案。http://s12/mw690/5254648agx6DrM1bmrN0b&690
杨家桥
13.庙上桥
庙上桥,位于竹辉路桂花新村门口左侧,跨南园河支流苗家浜,纵贯竹辉路。
《沧浪区志》载:“庙上桥,位于竹辉路东段,原系农村小桥,1987年改建,取名「胜利桥」,1990年因重名改今名。钢筋水泥单孔拱桥,长22米,宽22.2米(车行道14米,人行道4.1米×2),跨度11.5米,水泥杆桥栏。拱顶南北分别镶嵌龙头2只,桥栏柱刻有‘胜利桥’和‘一九八七年改造’字样。”2002年竹辉路拓宽增加至33米,原上端平、下部拱的半拱半平桥保持不变,向南北拓宽,南边增5米(人行道、管道),北边增4米(人行道),绿化带1.5米×2,自行车道3.5米×2,行车道14米。花岗石桥栏,中间栏板镌刻桥名“庙上桥”。
http://s8/mw690/5254648agx6DrMaElV5c7&690
庙上桥
http://s12/mw690/5254648agx6DrMd29d14b&690
庙上桥(2)
http://s6/mw690/5254648agx6DrMnMbGJb5&690
http://s4/mw690/5254648agx6DrMoF3dFd3&690
庙上桥(3)
14.晓石桥。
晓石桥,位于竹辉路中段,跨南园河支流薛家河,东西贯通竹辉路。1972年建条石板梁平桥,宽2.5米,跨度2.7米。当时桥名称“团结桥”。1989年随竹辉路东延拓宽扩建,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水泥平桥,沥青路面,水泥人行道。桥长16米,宽23.5米,跨度7.3米,水泥桥栏,改名“薛家桥”。1990年定名“晓石桥”。2002年12月重建,由现有宽度增加到三幅式33米。
http://s11/mw690/5254648agx6DrMJuIEa8a&690
晓石桥
http://s4/mw690/5254648agx6DrMKdELpd3&690
晓石桥
15.周家桥。
周家桥,位于竹辉路99号新村第八幢---第九幢当中,西出带城桥路,跨南园河支流薛家河。始建年代不详,1992年5月由沧浪区城建局主持重建。三孔拱形桥,桥面宽2.6米,钢筋水泥漏空桥栏,东、西踏步为东边19级,西边13级。栏板正中镌刻桥名“周家桥”、“1992年5月重建”、“沧浪区城建局”。
http://s16/mw690/5254648agx6DrMZ4lJR5f&690
周家桥(1)
http://s4/mw690/5254648agx6DrMZQuYPa3&690
周家桥(2)
16.玉兰小桥.
玉兰小桥,位于玉兰新村前,跨南园河支流。1994年8月,苏房集团在建造玉兰新村时新建。桥长17.5米,宽7.5米,跨度14.5米。水泥漏空桥栏,栏板正中镌刻桥名、填红“玉兰小桥”。
http://s6/mw690/5254648agx6DrNhlRyda5&690
玉兰小桥
17.竹韵桥。
竹韵桥,跨羊王庙河支流竹韵桥河,纵贯竹辉路,东出乌鹊桥路南端。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南星桥”,清乾隆《姑苏城图》中名“南新桥”,《吴郡志》作星桥。1981年改称“竹辉桥”,1997定今名。
《宋平江城坊考》载:南星桥,
《吴郡志》作星桥。
卢《志》:「星桥,俗云南星桥。」
康熙《志》:「大云桥东。」《姑苏志》:「阮状元宅,在南星,西桥旧有状元坊。」案:大云桥侧砖刻有「宋嘉祐三年(1058)七月募建,宝祐二年(1254)三月募修,元大德三年(1299)已亥四月里人士重修」字,而本图不载,疑砖刻有沿误处。(注:原文有误,元大德“三年”“已亥”不可同时出现。)
民国《吴县志》载:南星桥,在大云桥东。
《苏州市志》载:“竹韵桥,跨羊王庙河支流竹韵桥河。贯通竹辉路,东出乌鹊桥路南端。宋代古桥,本名南星桥,一作星桥,桥东立有玉渊坊。桥几经改建,1981年改称竹辉桥,1997年定今名。1985年重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平桥。桥长10米,宽21.6米(车行道12.6米,人行道4.5米×2),跨度5米,水泥花格桥栏。”2002年竹辉路拓宽,桥面宽由21.6米增至三幅式33米。(车行道15米,绿化带1.5米×2,自行车道3.5米×2,南边人行道4米,北边3.9米。)桥栏为花岗石。
http://s2/mw690/5254648agx6DrNsgm0Fe1&690
竹韵桥
18.东二路东小桥。
东二路东小桥,跨羊王庙河支流竹韵桥河,位于东二路东首,养蚕里新村5幢--6幢之间,竹韵桥南。1998年建,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7米。东边步阶为13级,西9级,并各有3条无障碍通道。
http://s10/mw690/5254648agx6DrNDcPKF49&690
东二路东小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