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书画“高人”吃饭
(2024-07-03 15:01:59)
标签:
社会文化历史佛学杂谈 |
分类: 随笔 |
应邀参加一个饭局,和一位天津有些名气的书法家一块儿吃饭。书法家和我的一位老邻居是朋友,老邻居多次跟我提起他,称其为“世外高人”。
怎么讲?据说他除了以鸡毫写书法而别具一格,还是一名中国山水画家、篆刻家和古琴制作行家。他的工作单位在水上公园,却被聘请到音乐学院教授过中国古诗词。因为这个缘故,我请邻居代为让他写幅字:“寿比南山”,送给我所逾九旬的老母,以表达对老人的一个心愿。
老邻居给我求来了字,希望我能够同书法家见一面,吃顿饭,也算是一种回谢。本来。我早就懒于这种吃喝应酬,但这次不同,应该去。我带了一本印有数百幅名家书写的对联的书籍,以及一册王羲之字帖,准备届时送上,以表谢意。
中午,在平山道百饺园,见到了这位X先生。他脸色红润,头发花白,圆脸膛膛、方下巴、浓眉毛、单眼皮,月牙眼,看相貌,是个有智慧、有才气、还有福气的人。
听邻居介绍,他年轻时师从天津篆刻名家蓝云学习刻印;师从天津书法名家龚望学习书法,很早就打下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功底。今天在饭桌上又听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书画家范曾在南开大学做东方艺术系主任的时候,对他的篆刻水平很认可,让他把自己作的两句诗刻在了他常用的铜镇纸上,并且表示可以调他进东方艺术系做讲师。后来因为“八九风波”,范曾自己跑到了法国,他调动的这件事也就黄了。
同是天津书画名家的杜滋龄,看到了他给范曾刻的铜镇纸,很喜欢,他也认识这位X先生,就让他也给自己刻了一对铜镇纸。
当年,X先生也就30多岁,就已经和这些名家有交往了,而且是人家有求于他,可见,他的起点着实不低。饭桌上,他给我看了手机里给这两位名家刻的镇纸的照片,还说,手里有范曾送给他的画作。
X先生原来在市统计局工作,但他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一直想调到一个同艺术沾边的工作单位。南开没有去成,就到了水上公园,表面上是负责园林花木,实际上是打理公园里的美术牌匾、石刻、门楣、对联。他说,在单位里,他从不渗和人事纷争,别人评职称、涨工资,也不在乎,有一阵领导表示要提拔他,也被他谢绝了。他只是一门心思地画画、写字、刻章,做古琴。此外,他尽量争取外出“考察”,趁此机会游历山水,为自己的山水画积累素材。他这几年去西藏不止一次,名山大川看了不少。
他说,最喜欢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处的山水气象,那里山高峡深,云雾缭绕。用中国画表现,当别有一番气象。以往,中国画家画那个地方特色风景的作品并不多,他打算近几年好好钻研一下,专画那个地方的山水风景。他向我展示了手机里以前画的金底山水画,确有一定功力。
交谈中,我发觉他的眉毛有些特别:黑黑的卧蚕眉,无一根白丝。六十岁的年纪,虽然头发和胡须有斑驳的白毛,但眉毛却一如墨染。同桌,他的夫人说,有时会有一两根长长的寿眉翘出来,即使隔段时间那根长长的眉毛脱落,之后还会长出新的。
X先生说:“这些年,我从来没去医院看过病,没吃过任何药,吃饭不挑食,睡觉一沾枕头就着,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我看,他这个生活习惯,这个相貌,这个心态,加上熟通儒释道,当是个长寿之人,我对他说,以你这个状态,活过百岁应无问题。
饭桌上又聊起了宗教的话题。他说喜欢王维的诗,觉得自己和他的思想很契合。王维的境界就是沉迷自然,无欲无求,自在随意。他说:“儒,就是人之所需,所以,儒教。是谋生之道,是教人如何做事,适应社会,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其实是第一重境界;道,就是‘仙’,人在山中,师法自然,师造化,领悟自然之道,摆脱世俗的欲望和困扰,远离社会人群,无欲无求,我认为这是第二重境界;第三重,‘佛’,也是‘释’。弗,就是人无,是无我,空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把这些道理悟通了,那么,人生之境,就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从‘师古人’到‘师造化’,再到‘做自己’,或者说,‘忘掉自我’。”
X先生关于宗教的这套说法,虽然以前也零星听说过,但他归纳总结,成体系地讲出来,还是有些触动,感觉受益。
我以为,从身体到相貌,从技艺到学问,X先生称得上是一个虽身处尘世,亦脱出于尘世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