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及其他

(2022-03-23 16:56:44)
标签:

人生

世相

杂谈

文化

职场


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及其他


经历的世事和见识的人多了,便会感受到,社会上人情世故的常态是: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大多数世俗之人所以热衷于锦上添花,是因为“持锦者”正当红走运,或者有钱有势,或者声誉正隆,添花者总希望从他那里沾些光,得到些好处。

总之,添花者是有功利心的。

另一方面,“缺炭者”则往往是无权无势需要救助的小人物,不仅不会给送炭者带来任何好处,还可能带来霉运。于是,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

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及其他

毛老人家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多数人的行为总是遵循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因此,无论添花还是送炭,都是有目的的,这目的就是:于己是有利,还是有害。即使表面上看同自身利害关系不大,但潜藏着可能发生的因果利害关系总是存在的。   

再说一个现象:

社会的一般规律是小人得志。因为只有小人才会钻营,只有钻营才会得志。所谓“君子”,不会或不屑于钻营,因此他们就得不了志,只能独守清高,甚至独守清贫。

30多年前,我们这些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戏剧。30多年后看,有人官运亨通,有人财运当道,当然大多数人是小职员或教书匠。

这里边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往往是,城市知识分子家庭、长辈受教育较多的人,官运和财运都平平。

原因何在?一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愿望不是那么强烈;二是传统道德观念对他们的约束更多一些。

一般来说,谁向上层努力的愿望更强烈,谁挣大钱发大财的欲望更迫切,谁更不顾及面子和风险,那么谁就更有可能挣大钱或掌大权,这同厚黑学的道理是一样的。多数知识分子或小职员家庭的孩子相对保守一些,按规矩做人做事,或者希望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专家学者,鲜有为了当官和富贵而费尽心思的。

反观那些从小有过底层生活经历的人,受过别人歧视或屈辱的人,他们对世事和人性的本质看得更透。源于出人头地和扬眉吐气的愿望,他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渴望更为强烈和自觉。在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之后,往往会有权或者有钱,取得他们认为的成功。 

我认识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从小县城考上大学,进了北京大机关,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钻营的特质。他能很快嗅出谁对他有用,于是用十分的热情和各种小手段去迎合他,讨好他,以便赢得赏识。相反如果他觉得那个人对自己无用,他连多看一眼的兴趣也没有。

有一位新闻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同一个普通的发稿助理聊天,得知那位助理的姨夫是副部级干部,很是惊讶,说:“你有这么牛的资源,怎么也没好好利用一下?”意思是以他的这种关系,连个编辑也没混上,可惜了。

这位员工说:“我父母是知识分子,我的家庭不兴这个。”办公室主任听了,一脸的不屑,觉得他不仅傻、迂,而且说话也不招人待见。

再讲个例子:九十年代我外派香港期间,一天,有两位从北京总部新派到香港工作的同事,一位是人事局长夫人,另一位是普通编辑。当天下午二人一同乘飞机抵达启德机场,司机前往接站。

司机接到二人后,在开车回程途中,用手机拨通了北  京  总部局长办公室的电话,然后把手机递给了局长夫人。夫人很高兴,接过电话给先生报了平安。

那年头儿,手机是稀罕物,国际长途因为价格昂贵,没有紧急情况大家都舍不得打,而司机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那么自然,仿佛是他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可是,当局长夫人打完电话,司机立刻收回了手机,对那位同车的编辑连一句象征性的客套话也没有,仿佛车里就没这个人。

那位编辑后来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说:“一个司机,讨好领导,也算人之常情,可他做得这么赤裸裸,这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真让我有一种想呕吐的感觉。”像接站司机这样看人下菜碟,明目张胆  溜  须  拍   马的势利小人,在大  机  关  里并不少见。

世事如此,只有看开些。所幸自己已不必参与其中,只需冷眼旁观。当然,我也只是坐在冷板凳上冷眼旁观,所以才有一分清醒。如果我坐在热火炉上,多少人向我献  媚讨好,我还有这么多怨气?我还能保持清醒吗?

    (写于2014年3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