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厚霖ido儿童基金西藏情系阿里让爱回家杂谈 |
分类: 爱者无痕 |
6000公里,8天,所有孩子都被安全地送回了家。这段艰难的行程,比想象中还要艰难——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体恶化、通讯中断、道路受阻,甚至没电……阿里如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朋友,预料中的和预料外的考验,让回家的每一个步伐都沉重不已。好在,大家都坚持住了,就像一场与大自然之间的较量,我们胜利了,梦想胜利了。
次旺卓玛:我就想看到妈妈健健康康
见证过生命离去、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次旺卓玛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看到妈妈健健康康。
但送卓玛回家的路途并不顺利,正值雨季的阿里道路几乎全部被冲断,整个车队都在和泥浆、断河的较量中。
尾车陷入泥泞中,将近一个小时才被推出来,懂事的孩子们,全都参加到推车的行列中去,为了回家,为了缩短回家的时间。
终于摆脱了泥泞,当大家一路泥沙,终于驶进狮泉河军分区大院(卓玛家)时,一个突然的场面让在场的每个人感动不已。
年轻的妈妈快步冲到汽车前,抱着孩子哭了整整2分钟,抱着卓玛的脸看了又哭,哭了又笑,从院外一直到屋内,无数次亲吻与哭泣,所有人都无法打破这段分别了一年的情缘。
一年时间,卓玛比走时长了一个头,才33岁的妈妈和她在一起时就像姐妹一样。妈妈像看一件优秀的作品一样看着自己的孩子,相信在她眼里,这就是“一切”。基金同事问卓玛在家的这段时间什么打算,她说,就是想和妈妈在一起呆着,哪里也不去,就陪妈妈说说话。
平措旺姆:只要不下雨,还是可以开进去的……
当卓玛与分别一年的母亲抱在一起,旁边的平措旺姆哭了,她也想这样躺在母亲怀里,与母亲说说话,可一路的艰险告诉她,她很可能回不了家。
措旺姆的家在扎达县香孜乡西谢村,离扎达县还有9个小时的路程,接近边境。可是从扎达县去她家的路被洪水冲断了,地处偏僻的家乡电话信号又不好。在联系不上父母,路又被冲断的情况下,大家不敢贸然往山里开进,于是,旺姆,这个走了5100公里,离到家只有120公里的孩子,只能看着远方的路,一次又一次地絮叨着:“只要不下雨,还是可以开进去的……”
过了一天,旺姆开始沉默了,像是默认了这个事实,她回到招待所的宿舍里,把给家里人买的东西摊开一床,都是些不贵的东西,给妈妈买的手镯,给妹妹买的裤子,眼神愣愣地看着……
去过阿里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农牧民的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与家境现实前,她们回一次家不容易,见到父母更不容易。所以,为了让旺姆回家,基金的工作人员,联合当地教育局的领导、红十字会的朋友、联系各县、乡的人员,大家都在努力,让她回家!!!
事情的转机在红十字会王林泉秘书长的一个电话,他通过地方卫生局,联系上旺姆的母亲,当地校长又用拖拉机把妈妈接到了乡上,阿里旅游局和教育局的领导同时打电话到县上,说不管路况多难,都尝试用车把妈妈接到县上,让孩子能见上一面。
看到这一幕是欣慰的,不管道路多么艰险,前方多么困难,梦想最终实现了。坚强的旺姆没有哭,只是很难受,她说,妈妈瘦了。
但妈妈从见到她的一刻起,就像个孩子一样,不停地抹着眼泪,这位纯朴的母亲,在一个没有电话信号的村庄里,等了女儿半个月,不知道她何时回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找她,直到如梦一样,坐拖拉机走了70多公里,终于看到了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女儿。
在大姨家里,旺姆拿出在拉萨买的礼物,特地为妈妈挑的手镯,给妈妈戴上。这个从农牧民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深知生活的艰苦,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让自己的妈妈,和“其他”人家的妈妈一样,不用那么操劳,能够享受到生活。
这,其实也是大多数阿里牧民孩子的心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代代相传的命运。
土旦次巴:我在奶奶的背篓里长大
经过一片麦田,一座两层的白色藏家小楼便是土旦次巴的家。
慈祥的奶奶,穿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踉跄着跑出来迎接两年未见的孙子。
土旦的家是新一代藏民家庭的代表,随着西藏的整体发展,他们渐渐摆脱原来固有的生存方式,家境和物质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他们的下一代有着比改善生活更具挑战性的理想。土旦说自己去过古格王朝,自己将来很想做考古类的工作,因为他觉得西藏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他想去探知。
相信随着西藏一代又一代的人已经建立相对富足稳定的生活基础,新一代的藏族孩子会涉足更多更具前瞻性的工作领域。
噶玛扎西:再见了,亲人
噶玛扎西一路寡言少语,却是个非常有心善于照顾别人的孩子。看到同行的王羲高原反应是严重,他一声不吭地买了两包话梅,走到车前塞到王羲手里就离开了,一句话没说……
噶玛到家的那天,父亲从200公里外的打工地赶了回来,只为第一时间见到儿子。他与噶玛一样看似不善言,但问下来,他对孩子非常了解,他说两个孩子他都要支持他们读书。现在他在开货车,妈妈在小学做炊事员,看得出两位勤劳朴实的藏族父母在用他们的艰辛和忍耐,衬托孩子们的未来。
由于工作原因,且不放心孩子一人返校,他还托基金同事带着噶玛一起回济南。
正在县小学读初二的妹妹,从哥哥走出门就开始哭,离别的情谊……
一次又一次的脱帽,用额头和自己的每一个亲人磕首,以示告别。噶玛知道,这一次的出发,身上承载的,是家里所有人的希望和未来。
他们,只是西藏在内地读书孩子的一个缩影,也是西藏孩子的一个缩影。
这次I Do儿童基金“情系阿里,让爱回家”活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捐助活动,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行程,让大家真实感受到这些孩子真实的家庭存在,走入他们的世界、内心、家庭、亲人,了解他们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构想。社会慈善的力量,不仅是物质的捐助,更是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帮助,这也是I Do儿童基金的最终旨意和目的。
希望更多人关注儿童慈善事业,关注身处弱势的孩子,关注西藏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