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厚霖西藏行ido儿童基金济南阿里杂谈 |
分类: 爱者无痕 |
写这篇文章之前,想先问2个问题,还有多少人记得儿时的愿望?这么多年来,这些愿望还在坚持吗?
我自己有过很多愿望,也听说过不少别人的愿望,时过境迁,实现的未实现的,大多已忘却。但这3个愿望,一直在脑海深处:
愿望一:2008年的一天,I Do儿童基金收到一封求助信,来自西藏阿里措勤完小。信的内容我记得很清楚,孩子们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发现并不是平实习惯的手推油印试卷,大多不敢下笔,成绩也可想而知。学校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得到一台打印机,让孩子们平时多适应上面发下来的打印试卷。
愿望二:2009年西藏行期间,我们有一个爱心卡项目,让西藏的孩子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我们通过基金,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征集爱心认领人士,帮孩子们实现愿望。在日喀则福利院的时候,我问一个小女孩,告诉叔叔,写的什么愿望啊?她怯生生地回答,“我想要一个蛋黄派。”
愿望三:前一段时间,I Do儿童基金走访了济南西藏中学的藏族孩子们。因为有国家资助学费和生活费,他们得以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异地城市顺利求学。但每到暑假寒假,当内地的孩子回到家人怀抱,他们却只能在学校想念遥远的父母,“我们也想回家,看看爸妈。”这是他们此阶段最大的心愿。
这3个愿望打动我,并不是因为有多高尚、多伟大,而是因为我懂。懂的理由,相信去过西藏去过阿里的人都会明白。
阿里孩子在学校的午餐
这两年来,我带领基金同事和志愿者走访了阿里三分之一的地方和学校,那片土地上的严酷和困难并不是几张照片,几段文字就能道得清楚,没去过的人永远无法感受到去过的人的真切体会,即使去过的人,作为短暂的访客,又岂能真正理解世世代代扎根那里的藏民的感悟。有些事情,哪怕亲眼所见,直到今天,还在我的脑袋里冲击。
比如,生命的脆弱。在阿里,受恶劣环境和落后医疗的影响,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身边的壮劳力,或许今天还在一起喝酒,明天就永远离开了。而周围的人,竟是如此平静、习惯地接受这一切。
这是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当校长跟我说她父亲刚去世2个星期时,我心里憷然一痛,随父亲而去的,还有这个孩子埋藏在心的多少梦想啊。
再比如,放羊的宿命。有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一路人问放养娃,
“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赚钱!”
“赚钱为了什么?” “讨婆娘!”
“讨婆娘干什么?” “生娃!”
“生娃为了什么?” “放羊”
不要觉得这只是个段子,它真的体现了大部分藏区牧民的真实想法。去年西藏行,我们认识了一个孩子,叫赤来旺堆。和很多其他牧民家孩子一样,11岁的他在家里是个重要劳动力。父亲认为孩子读书,不但耽误了帮家里干活的时间,等书念完了,说不定连活也不会干了,所以想方设法干涉,一次开学,父亲故意拖他的时间,让他错过了班车接送的时间,结果小旺堆从家里花了两天一夜,整整走了四十公里,夜里就睡在山脚下,赶回了学校。
……
故事很多,彻底改变却很难。保护传统还是跟上发展一直是西藏地区的一个难题。想要改善这里的物质条件,让藏民的命运和未来有更多种可能性,又害怕在这样的进程中慢慢稀释了原有的古老文化。所以近几年,国家有加大了对西藏教育的投入,资助更多优秀的藏族孩子到内地求学,这不仅仅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更是为西藏地区,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只有来自那片土地的人,才最了解那片土地,在传统与发展间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平衡。
在我们接触过的阿里孩子中,大部分的愿望,也是考上内地学校。但客观上的环境限制和地域差异岂非短期内能突破。有些孩子,多年的努力后终于考上内地,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实现梦想的道路,却因为家里掏不起路费而不得不放弃。而考上的孩子,往往是去一次,回一次,开学时去,毕业后回。期间4年的漫长求学生涯,独在异乡为异客。
所以,这次走访济南西藏中学后,I Do儿童基金设立了专项的阿里助学金,资助考入内地的贫困生,为他们赴内地求学、暑期返家、毕业返藏提供路费支持。我们希望每一个考入内地的阿里孩子都不再痛失幸运的求学机会,每一个远离父母的阿里孩子都不再因无法返家而承受思念亲人之苦,让求学之路更顺畅,让学校与家乡之间,不再有距离。
为了履行对措勤完小和霍尔小学的约定,8月11日起,I Do儿童基金将再次进藏,继续坚持对这些困境中的孩子进行帮助。在此过程中,基金也将送一批在内地求学的阿里孩子回家。我们不敢说,一次回家就能对孩子的命运或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我们很能理解习惯了阿里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孩子,在内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受到怎样的文化和思维冲击,这些碰撞产生的疑惑他们多么渴望亲情来化解?有多少心里话想对父母说?人一生有很多梦想,随着现实变化,随着年纪长大,却永远都有一个幸福梦。帮孩子们回家,就是帮孩子们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幸福梦。
我们也再次呼吁广大的社会爱心人士,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合力,为这些孩子——阿里的未来,尽我们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