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奇石收藏文化拍卖 |
分类: 石 |
那还是五六年前,受朋友之托,去一位花费上百万元、收藏颇丰的官员家看东西。那位官员刚刚病故,他的家属提出只要付三百万元,所有的藏品“打包”。杨青碍于朋友的面子,前去他家验货。推开房门,杨青吓了一跳,各类“古玩”堆满了房间。待经仔细察看,杨青乐了,是气急生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的二十多年间,几乎各个时期以新改旧的大瞎活,这里应有尽有。更可悲是,这位官员还留下几十本“国宝档案”,屋里每件东西都有详细记录,包括购买时间、地点以及考证评语。杨青说,满屋子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这堆“国宝档案”,因为它是真的。
杨青对电视里经常播出的捡漏故事极为反感,识别古玩的真假不能仅凭几本图录就能搞清楚,更不能靠碰运气。有些人也拜师学艺,但找的师傅就是外行,只能跟着走入歧途。他恳切地说,如果你兜里有六百块钱,就拿出四百块请老婆孩子吃龙虾,这总比买瞎活强多了。
杨青意犹未尽,又讲了一件事,证实古玩行的深奥。他认识一个收藏砚台的朋友,起初在潘家园拜了一位只会忽悠的摊主,几年下来,眼力没长进,赝品没少买。今年他结识了几位玩砚高手,这几位可真是侠肝义胆,各自把多年实战中悟出的鉴宝秘诀悉数传授,毫无保留,并带他到全国各地的旧货地摊、古玩城、拍卖会看东西,一年下来,他有了明显进步。如今,他看砚台的新老能六七成,但要鉴赏东西的好坏,眼力还差的远。
对比细想,那些涉“古”不深、一到周未就揣着血汗钱跑到潘家园大显身手的人,名曰捡漏,实为被捡漏。不过,也亏了有几千万这样的买假者,才养活了几十万制假者和几百万售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