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关键词:审美畏怯
昨天上午在家接待全国总工会的于海东先生,一杯清茶,百枚“漠宝”。于先生环顾左右,颇为感叹:我只能说无言以对!大千世界里能见到的,在这些石头里都可以找到对应。
于先
生是京城非常有影响力的美术评论家,他看问题,总能反向思维,入木三分。他点评石头也不含糊,视角独特。比如,他认为奇石不能包罗万象,绝大多数水石只能
算美石。戈壁石中,有的虽然造型独特,但艺术性差,只能称为巧石。真正意义上的奇石,即使是残破的,残在石,形不残,意境不残,具有天地造化的神奇魅力。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审美畏怯。余秋雨在1999年10月4日走
到希腊巴特农神殿时,止步不前,他不敢上去,只怕看到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里存在着一种审美的畏怯。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写到:巴特农神殿的魅力,
首先在于无与伦比的造型美。单色何以变成了华丽?方正何以变成了丰美?断残何以变成了宁静?正是这些问号,组成了它的魅力。
余秋雨担心“重要物象并不多,看掉一个就少一个,因此愈加珍惜起来”。这种担心,在我家里并不存在。不是奇石不够重要,而是我根本无法走入她的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奇石之道,人类是无法清晰解读的。能与石相伴,共享天人合一的快乐,足矣。
于先生临走时留下一句话:珍藏好这些宝物,为石文化存住一点能说话的东西。
于海东在李祖佑家赏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