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嫁接文化
前几天,闲着无事,便去赵庆伟的都美画廊喝茶。
赵庆伟以邮票起家,后涉猎广泛,油画,老照片,手稿。他最著名的身份是“破烂王”,已经积累了30多吨手稿,几千万页从明代到当代的书信,笔记,30多万张老照片,投资数千万元。
聊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收藏,赵庆伟透露一个信息:现在许多大收藏家已不把挣钱作为第一指标,而是投入巨资,整合零散的文献资料,建博物馆,或是捐赠,他们看中的是文化使者的身份。比如说,有的人过去热衷收藏画家的代表作,但后来发现,代表作也可以批量“生产”,意识到占有一幅几百万元的油画,竟然不如持有几万元火花受人尊重,进而发现,与其买画家的代表作,不如买他早期的草稿、写生、速描,通过这些史料,可以了解画家的历史观,文化观,艺术观形成的脉络,反而更有收藏价值。
当一个人有了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便有了追本朔源的使命感,自然担当起文化使者的重任。照此发展趋势,一些“大资金”由收藏高、精、尖,转向低、粗、多,这已成必然趋势,许多过去不被重视的文献资料,将成为打造文化平台的重要物证。
“大资金”会不会涉及到更冷门的奇石呢?赵庆伟说当然有可能,我认为这只是他的乐观想法。奇石形成的年代虽然久远,但不具备人文的历史价值,其艺术价值又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不能与文献资料相提并论。如果有谁想整合奇石,不仅需要“大资金”,还需要大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