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笔记之一】取名控
(2014-01-08 11:12:20)
标签:
蓑依的文章蓑依文化 |
分类: 私密随感 |
前两天,韩寒发布了他的导演处女作即将开机的消息,诗人、出版人沈浩波打趣地说到韩寒是个取名控,从他被灭的杂志《独唱团》,到他的APP《一个》,再到新的电影《后会无期》,更不要提他的那些《一座城池》《1988,我想和你谈谈》之类的代表作品了。基本上,他的每一个书名就有一呼百应的作用,表面看起来很普通,但仔细去想,却不由得了然一笑。比如“独唱团”,在体制和主流之外,发出一丝真实和不可控的声音;比如《一个》:ONE IS ALL。这些由浅入深的名字把韩寒的野心遮蔽到仅剩余无,但一看,就知道是属于韩寒的。这种“修炼”多少有些天才的成分。我想哪个出版社请韩寒去取书名,估计销量都得翻倍吧。
有取名控,就得有书名控。书名控,就是那些第一眼看到某个书名、电影名、话剧名都会心跳加速,不管价格几何,都会迅速装入囊中,恨不得在街边找个位置就一直读下去。听起来好似让人羡慕,这多少可以成为刺激读书的动机,事实上,在当下的出版界,他们要可怜得要命,多数情况下,华丽而有趣的书名、电影名之后都是一片肮脏和丑陋。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出品人会起名字了,在书店随手一抓就有一把,很多时候,一些质量低下的书也只是靠着一个欺骗性的书名而活着罢了。欺骗了消费者的钱包,更让读者那颗因书名而热气腾腾的心遭受无尽的摧残。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就是找一些经典的有“书名控”特色的书来重温一下那些积年累月建立起来的审美。
比如我大爱的《邮差总按两遍铃》。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每次看到这个书名都会觉得心底有泉水流过,觉得好美,有趣。直到有一天,终于读到,嗯,不出所料,是一部可以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部集爱情小说、性格小说和推理谋杀小说等集于一身的经典之作。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看,它都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故事。
比如钱伯斯和科拉的情感,钱伯斯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便结束流浪生涯和她待在一起,可当他们有机会摆脱马尼而私奔时,科拉却选择了退却,科拉口口声声说不要物质,只要爱情,而当开始一无所有的流浪时,她又选择了物质。某种程度上,科拉成为了一个现代女性的典型,尤其是在当下,这种物质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更具有了展现分明的特征。钱伯斯和她的情感脉络事实上都是围绕着这一具有张力的矛盾选择展开的,当爱情占上风时,她就会和钱伯斯联手选择谋杀;当物质站上风时,她便和他不停地争吵,以致于用烈性酒才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事实上,钱伯斯和科拉的这种所谓的爱情并不是“高大上”的,而是自私和自私的叠加。当面对法庭上的生死抉择时,他们所选择的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哪怕把对方置于死地。
谋杀也具有非常浓的现代性,或者说解构性质。第一次,他们试图设计一次完美的谋杀,要一丝不漏,将每个点都设计得很完美,可结果并不好。第二次,他们不再寻求细节上的完美了,但结果却是他们在漏洞百出的案件中获得全胜,甚至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赔偿金”。在这其中,也可以看到法律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之间的明争暗斗。双方的两个律师之间甚至为了赌当事人的生死愿意各出一百美元,人的生死成为了赌注,这多么荒唐而可怕。律师在本质上也并不是为了秉公办案,让事实付出水面,只是两个律师之前的明争暗斗,一个只要在结果上战胜了另一方即可,什么公平正义都是没有意义的。谋杀的高峰发生在科拉身上,在钱伯斯送科拉去医院的路上,出了车祸,科拉去世了,而钱伯斯却活下来了,法院将其判作绞刑。可笑的是这次钱伯斯还真的没有想谋杀科拉,而只是一场意外。他们想尽办法谋杀马尼时,没有被捕,而当只是一次意外时,他却判了刑,多么的黑色幽默。
之所以说它也是性格小说,是因为钱伯斯的身份是是一个流浪者,这身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因为爱情而停留下来,但那颗渴望行走的心却停不下来。包括他所设计的谋杀,更本质上来说也只是为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制造一些不平凡。他不能过常人的生活,于是,科拉让他留下来时,他们之间的争吵已无关于爱情,是两个人对自身性格的清醒把握的结果。彼此都试图用爱情为幌子来说服对方,结果两个人都失败。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了性格差别很大,但以爱情的名义的结合注定是失败的。可以说,钱伯斯爱上科拉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觉察出了科拉身上那种“危险性”以及要谋杀生活的决心。
“邮差总按两遍铃”,看起来和这个故事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其实这个邮差就是上帝,就是公平正义。科拉的意外最终让钱伯斯受到了惩罚,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知道自己犯了错,如果及时改正,还可以原谅;若一直执迷不悟,终将受到惩罚。还记得格非在《春尽江南》里的一句话——“一件事一般都会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两次。”可见,在我们的命运中时时刻刻有选择,就看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它,又是如何把握的。
詹姆斯·凯恩的价值是被低估了的。作为读者,理解这种时时刻刻的矛盾相对来说是简单的,但作为作者,要想在故事中表现出来,就要难上加难了。但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完美。如何在现代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后现代性中把握住一个传统的立场,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无论是前者(表现现代性)还是后者(有传统的立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邮差总按两遍铃》这个书名空,我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