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内刊的一个访谈
(2012-03-29 12:13:56)
标签:
云南都市时报青训营写作青年记者文化 |
分类: 通告 |
她爱写作,是一位青年作家。
写作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的博客像一个作品的陈列柜,展示新近刊出的作品与身为作家的动态。她取笔名为“蓑依”,因喜蓑衣的品格:乐享清贫。她渴望“在聒噪的社会里真正有心灵的宁静和对原始心情的回归”。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她选择“低温”,希望对这个世间事物都保持着距离,保持恒温。
她才大三,年轻如她,却是青年记者训练营当中稿费最多的一人,采访稿件没有太多的纠结,像个轻盈的舞者。
在她面前,有着相对安稳的道路,稳定得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的自己。她又不甘安定,在“可能”的十字路口踌躇,征求他人的意见,积攒更多的勇气,肯定自己内心的选择。她感谢命运,理想和现实让她感觉依然有路可走,而非遥不可及。
然而回想初见许菲菲,她活泼,常带着上扬的语调说“我呸”,看不出女作家的细腻与恬静。当喜则喜,她率真自然,爱憎分明,不刻意掩藏自己的情绪,不讨好、不迎合,因而讨人喜欢。
非想非非想,据《佛光大辞典》定义,“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非想非非想是人类禅定的最高境界,处于此天的人已是“圣凡”,但依然是凡人,并不能摆脱六道轮回。
她终究是个女孩。
1、你说“2011年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去省外,按部就班地待在学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2011年的下半年,我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止过,那颗不安分的心终于萌动了。”谈谈你是为何、如何来到《都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的,“不安分的心”所不安定的是什么?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并且永不会忘。按照规律,我应该晚上6:30准时去图书馆自习,可当6:20分我去上厕所时,我在手机上看到了诗人王小妮转发的琛总的微博(嘘,其实那是我还没有听说过他),当时心潮澎湃,(你知道每个文艺青年都有个做编辑的梦想),就赶紧回去给爸妈商量,爸妈纠结之后的答案是:可以试一试。于是,我就在微博上联系琛总和周缙老师(原因是我不会写简历且恶心简历中的自我呈现,甚至吹嘘)。其实,琛总很早告诉我可以来了,但是心里总是不踏实,一直等到接到报社的电话,(接到电话之前,那颗心啊完全hold不住)才放心。第二天早上八点多买了仅剩的一张硬座票,十一点多就去了火车站,然后开始了38个小时的硬座之旅。
所谓的“不安定”就是想要尝试,想要挑战,想要接触新鲜事物,想要改变一些生活环境和状态的一种想法。
2、你对青训营的看法,以及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与事,原因?
我是一个很不适合集体生活的人,特别依赖别人生活上的照顾,你知道,我根本不会做饭,不会套被子,甚至不会开锁,唯一会做的就是洗衣服,虽然还洗不干净。但是青训营的孩子们,特别宽容我。我不喜欢干净而且有序的生活,我的生活中必须有混乱、无序甚至脏乱,我不能接受规则。青训营的孩子虽然口上有些小指责,但是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一直宽容我,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印象深的事和人都太多,比如沈明老师帮我弄被套等这些小细节特别让我感动。印象深的事和人我都会放在心里,无法说出,我不喜欢罗列,因为我对次序很看重,而他们让我为难。
3、工作一个多月,稿费4000多,当属青训营之最,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与表现?
我是个很享受的人,二十岁之后我不再把励志挂在嘴角。在《都市时报》,我适应得很快,并且我选择了做我最擅长的东西——这是很偷懒的方式。我只能说对待这份工作,我非常勤奋,努力,学到了我想要学到的所有的东西,这是真的,在开幕式上我说的想要达到的愿望都实现了,我也很享受。但是我还是很“自私”地拒绝了我不愿学习的东西,比如新闻的采写,我无法实现在两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原谅我,还是个很有棱角的人)。
对于这些工资,我非常感谢梁坚老师对我的宽容,对我稿子的宽容。谢谢报社的所有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宽容。我知道稿子的瑕疵,但我还没有能力完全消除,但他们给了我机会。
4、参加《都市时报》青训营的初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初衷:想来云南,我说过云南是中国文人的结;想看看报社的样子,因为我长期和编辑打交道;想看看自己是否适应职场生活。
最大的收获:认识了很多非常好并且我会记一辈子的老师和朋友;让我坚定了做传媒的理想。
5、谈谈你的职业规划,你预想的未来会是怎样?
我只能说且行且选。我很八卦地觉得梦想一旦说出来,很可能就实现不了。也许是因为我是个要面子的人,害怕告诉别人了还失败,索性就藏在心里。我属于默默奋斗的人。(笑)
6、被打上“青年作家”、“90后作家”、“诗人”、“才女”等多种标签,你如何看待这些标签?是什么让你走上写作的道路?你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
这些标签与我无关。在我的生活和写作中,我根本不会想到我有这样一个身份的定位,和我没有写作的状态是一样的。
让我走上写作道路的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对大学的不适应。当别人都尽情地享受大学生活时,我却不舍得浪费时间在吃、玩和谈恋爱上,索性就拿起笔来写东西,藉以打发度日。我始终认为我的写作是从大学真正开始的,虽然之前也写过作品。
对于写作和写诗,我说过:小说是我的梦,我可以任意地在梦的世界里导演每个人的人生;诗歌是一把手术刀,在每一个血口我不断发现未知的自己;而散文是一口茶,一杯酒,一支烟,是我的日常,也是我的标签,它不单薄,也不可有可无,而恰恰相反,它是艺术,是境界,是心灵的愉悦和放松。我倾心散文,每个字都是我的生活。
我眼中的自己:亟待成长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7、你写作的底线是什么?
即便写到假恶丑,也要发觉真善美。
8、你的新浪博客像是一个作品的陈列柜,一个自我宣传的橱窗,鲜有生活思绪。你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博客?博客的受众多为读者,有多少内容会在刻意或者不经意间选择不发布?
我没有经营,只是写完就挂上去。前两年编辑都会给我推荐,觉得吸引人,现在推荐的越来越少了,与我写的少有关,也与媒体的视角转移有关。
我很少发布自己的私人生活,虽然这样更能吸引人,但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没有意义。我之前偶尔会发一些东西,和读者有一些互动,但现在懒了,也看透了,就索性不发了。
博客与微博相比,博客里更接近文学中的自己,而微博更接近生活中的自己。说实话,我一直写微博,是为了某个人,因为TA说,TA是为了我才开微博的,所以我要一直写下去。
9、平时读些什么书?说说对你影响最大的书。
你知道我是学中文的,我是个很懒的人,所以我都是读些课本上要求的书,文学性很强的,比如老舍、鲁迅之类的,为完成作业,也为偷懒。对我影响最大的,到现在还没有。只能说到现在为止,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迟子建,但具体到哪部作品,我还真说不上来。
10、你对伴侣的期望及要求?如何看待事业与爱情的关系?
首先,我希望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学识最好我和差不多,最好是比我强;能和我过平淡的日子就足够了。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爱情会帮助到我的事业,我很难相信一个人,但一旦相信,这个人就会从很多层面影响到我。我相信爱情会推动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