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家最小说杂志争议性郭敬明校园 |
分类: 象牙塔之思 |
今年过生日时,好朋友送我一本张爱玲的《流言》,于是我们谈了很多对于文学的看法,他当时问了我一句让我现在想来还不能立刻给出答案的话:郭敬明带给你了什么?我当时淡淡地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一种心情。
还记得大学里的第一节《文学理论》课,因为课程本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所以老师必须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做补充说明。当时老师提到了好多作家的名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最后老师没办法只好说:郭敬明总该知道吧?顿时,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我旁边一个女生问我:郭敬明年轻还是年老?他写过什么书?我当时很温婉地问她:你知道郭敬明是男的吗?她哑口无言。后来私下里和朋友聊天,我说你们怎么看待郭敬明现象?他们只是笑笑说:我们也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并没有看过他的书。
这几天我妹妹,一个相当时尚的高中生来我家玩,看到我桌上的《最小说》,问我封面上的人是谁?我说郭敬明啊。她说郭敬明是谁?是不是那个写小说的?我说可以这么说吧。她看了几分钟就说看不懂。我说你适合看《最漫画》,都是些图画,你会喜欢。她也看了没多久说,什么啊,看不懂。
期末考试之前,我拿着《夏至未至》去自习室,这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一位师姐微笑着告诉我:大学不应该再局限于看青春文学。我点点头,然后说: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阅读,对郭敬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
郭敬明应该是比我大七八岁,我只是一个稍微够资格说自己是90后的人。我一直在想,郭敬明到底给我们90后留下了什么?由于媒体等对郭敬明外在的过分关注,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郭敬明还是一个作家,甚至于有一天爸爸问我:郭敬明还写书吗?他的“小时代”系列每次都能过百万,但在我所接触到的人里却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人会去买。这说明了什么?
郭敬明在关于他创办杂志的时候说:他之所以想有《最小说》是因为在他年少的时候,有《少年文艺》这样的杂志陪他度过,而现在这些杂志都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他想为现在的青少年做一本属于他们的杂志。对于这个说法,我很有共鸣,但是我曾经问过太多的人,为什么你们不去关注郭敬明?他们几乎都会说同一句话:他所描述的生活离我们太远。我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在比较传统的地方生活,圈子也不是太小,之所以郭敬明的杂志或是作品无法再我们这里畅销,是因为他很少关注小城市或是农村孩子的青春的明媚或是忧伤。很多人会说:人家是为了都市小资而写的书,市场根本不在农村。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20岁到30岁是一个人的喜好变化极快的阶段,在这之前的年少时期和在这之后的中老年时期,我们都是相对来说对世界的认知是平稳的。我想一本成功的杂志,必须要让你所关注的那部分群体的每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找到共鸣点。所以如果让我给郭敬明建议的话,希望他可以对一群传统的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不可低估了我们的市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求。
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不要低估任何一位作家,不管你是否喜欢。我想这句话同样适合郭敬明。我相信郭敬明终有一天会写入文学史。我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直关注到他的,他的所有的书我几乎都读过,办的杂志也看过很多。这么多年下来,他给予我更多的是一种心情。对,只能说是心情。在他的作品里你开始潜移默化地感受自己的情感节奏,有了欢乐与忧愁,并自觉地拿起笔愿意很唯美地将这些感觉表达和记录下来。记得和郭敬明一起出道的很多作家现在有些已经销声匿迹饿了,郭敬明的长久存在的影响力,不管是与非,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就是他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郭敬明做到了。不要去说他的文字有多么的华丽而无力,亦不要说感情颓废而做作,更不要再纠缠于他是否有过抄袭,我想他这么多年的成长所有关注他的人都是可以看到的。如果你真正的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而不是偶像崇拜的姿态进入他的作品,由于他的生活态度和我们很相挈,所以是很容易找得到共鸣的,而从一个作家那里真正内化为一些自己东西的第一步就是产生共鸣。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不因为在大学里还在阅读郭敬明为耻。他在我眼里不是艺人,不是出版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作家。中文系的学生就是要关注当下的文学最前沿的态势,然后对一些现象作出必要的解释或是评论,郭敬明是不可以避开的。
所以不要在只是拿着他的书说是喜欢他,而你还没有看过;也不要在谈论他的外在的表现,他还只是一个作家;郭敬明不是只是一个名字,他是有内容的。
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去阅读郭敬明,你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