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孤独感青涩创痛笛安财富异乡蓑依杂谈 |
分类: 青涩校园记 |
孤独感有时是一笔巨大的终身受益的财富,它会使我们成熟和强大,而大学则是培养自己利用孤独感的最好时期。
孤独感人人都有,是具有与生俱来属性的心理情感。长时间沉浸在孤独的心境中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是却不得不说我们很多时候是需要孤独的,它会让我们平静和沉淀,然后有机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大学,因为其在人生的特殊阶段,我认为,是培养孤独感利用的最好的阶段,高质量的利用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记得三毛《谈心》中的两段话,“在人的一生里,我认为在青年时代最有可为,也是最为艰难的。”“任何一份生命都有它生长的创痛与成长的过程,这些过程仿佛是种子,在日后的生活中都会彰显出来,于是我们的生命便在这许多的历练中愈渐成熟。”我想,青年时代的可塑性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对孤独的对抗,直面孤独的勇气,而这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相当艰难的。那些由孤独引发的成长创痛会使很多人在大学期间败下阵来,然后整个人堕落。还记得有一次当我读到了新东方贾冬梅老师的《独在异乡,苦中作乐—我在英国留学生活》的文章时,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她写道她由家中的“掌上明珠”直接过渡到国外生活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我在想,我能够有能力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忍受孤独的煎熬吗?
和所有走进大学的人一样,即便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时间被安排的很紧张,但是当自己一旦静下心来时,总会有一种孤独感莫名的出现,特别是对于女生,这种孤独感甚至是致命的,会改变人生方向的。每个人都是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然会伴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被温暖,被保护的渴求。在大学之前,自我意识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加上各种升学的压力,不会经常顾及自己的内心,一旦独在异乡求学,这种孤独感就会显现出来。就像是我在微博里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我想同样地,没有经历过深刻孤独的人生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不管是多么成功的人,内心必定也会有孤独感。
孤独感的来源很多,每个人不尽相同。或许只是环境的改变,也或许是性格使然,更或许是外在世界的排斥。记得悦然和笛安曾经不约而同的说起过,要是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她们不会写作。独自在国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迫不得已开始写作,和故事里的人物对话。记得有人说过,写作是孤独者的选择。我想这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冯骥才提到过“空虚时寻求到的刺激,犹如夜空中的焰火—闪烁过后,会更加黑暗。”可是在大学里,孤独感对于人生的意义被看得很轻,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就会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找一个可以说是托付终身的人,就不会再孤独。所以为孤独而恋爱的大学生太多太多。真正解决孤独感的方法就是不仅仅是让身体忙碌起来,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忙碌起来。这种在大学里培养成的对孤独的深刻认知,会让我们以后再任何环境中,比如说出国时,都能有很好的保持自己状态的方法。一直很推崇李敖的“意志的生活”,意志是克服孤独的一种力量。在孤独的时候谈恋爱,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对方的不信任,会给对方留下“利用”或者是“作为聊天工具”的印象。任何在孤独的时候恋爱的人,不管你的内心是多么的理由充分的说服自己,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只是为恋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而已。恋爱不是工具,而一旦成为工具,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大学里,克服孤独的方法还是很多的,最简单的最持久的就是读书。毕竟,大学生还是学生,应该以读书为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成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成功人士的资本,这种由内而外的充实会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受煎熬,避免很多不幸事情的发生。当然多和朋友聊天,外出旅游,培养自己阳光的性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就是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放任自己。
【一位匿名网友的精彩评论】
孤独感有两种,一是生活中的孤独,那是你与周边人和社会的关系紧张造成的。学会交流沟通,你不会有孤独感。另一种孤独,是精神性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孤独。大多成功者(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时代的先觉者、有自己独特思想者、有着独特经历并对此深思者等,均会有孤独感。这是由于缺乏精神上的或称之为思想层面的对话者造成的。这种孤独感,需要主体有强大的精神韧性,否则很危险。改变的方式,可以是像你说的读书,因为你可以在书中找到知音,与那些书中的人物或者书的作者做精神交流,也可以寻觅同样善于思考的人,分享或交换彼此的感受,当然这样的交流者是很难遇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交流并不是为了苟同,即使争论(这里必须是一个层面上的争论,如果只是自说自话,就不叫交流了)也是一种孤独的缓释。就像刺猬取暖一样,虽然有刺伤,但也是温暖的。(蓑依真诚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