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别说我对你要求太高
(2010-02-15 09:31:31)
标签:
春晚歌舞中庸之道虎跃龙腾贺春来董卿中国杂谈 |
分类: 影音评论 |
有句话,想对春晚说,不只是2010年春晚,而是近几年的历届春晚——想说爱你不容易。
感谢这个伟大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时代,以文化和艺术为媒介,让现代中国人游走在了民族和世界之间。澎湃的时代凯歌中流淌着传统的旋律,雄伟的乡域画卷中点缀着异国的妖娆。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前仆后继地去糟存精,和而不同,用坚实的脚步迈出了中国文艺的康庄大道。而央视春晚,作为向全球华人汇报精神生产成果,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窗口和平台,承担使命,定格高远,宽裕胸怀,应该是最自觉地创办品格。放眼当下,春晚是否在践行着这与生俱来的文化气质呢?我想不尽然。以2010年央视春节晚会为例,道几点压抑已久的拙见。
一.“中庸”之道在骨不在面
中庸之道早已在华人血脉中打上烙印,可这中国人骨子里的品性在春晚的舞台上很难扑捉。从纵向来看,2008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比重明显增加,2009年央视春晚则选择以舞台背景的运用为着重点,而2010年春晚又加大了舞蹈类节目的比重,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导演的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有关,但这种让观众明显感到凹凸的起伏感觉,又是否是作为盛典类节目应该呈现的开场歌舞《虎跃龙腾贺春来》呢?从横向来看,中庸之道的运用可大可小。首先是静动的协调。比如歌舞类节目的编排,以今年的开场歌舞《虎跃龙腾贺春来》和王菲的《传奇》,毛阿敏的《微笑》为例,前者被人称为“不是歌舞,而是人海战术”,渲染热闹喜庆的氛围过了头,也就变了味;后类作品,作为独唱抒情歌曲,阔大的舞台上点缀一两个芭蕾舞场景,不是更有情调和抒情魅力吗?太动太静让人受不了。再者是舞台色彩的搭配。舞台背景运用效果出众,地板也装上了LED灯源,这是创新,但背景再出众,服务的是观众的眼球视觉,也应该考虑到观众是否觉得舒服吧。今年晚会,总感觉整台晚会只有到谭晶和陈奕迅的《龙文》背景出现时让我的眼睛休息了一下,其他的时间我都在太有视觉冲击里的色彩中度过,让人产生浮躁,疲惫和厌倦的感觉。
二.“细节之美”诠释的不够
首先是主持人的形象。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更多的应该富有中国红的元素。作为男主持人不好多说,但作为女主持人的周涛和董卿,却几乎没有喜庆的打扮出现。从发式,首饰到服饰,我几乎没有找到节日的味道。冷色调占据了主持人色彩的几乎全部。再者,我想展现三幅图景:一是在演唱歌曲《一亩田》时,我明显感觉到歌手在升降台缓降时,身体突然一颤;二是在董卿采访全国道德模范时,发言的那位模范的不知该站还是改坐的矛盾;三是在某个歌舞之后,明显可以看到有位工作人员上台拾捡东西。在这里我只能展现我想说明的,但愿不是吹毛求疵。细节虽在这里不能决定成败,但却可以说明对观众的态度和尊重程度。
三.未进行“刨根问底”的文化寻根
春节,作为中国节日文化的最独特的风景,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爱。春节是属于中华人民的节日,春节是属于中华文化的节日。历年来,春晚一直以歌曲,舞蹈,小品,相声,戏曲等仅有的几个艺术门类来支撑门面。在强调丰富和创新春晚节目形式的今天,我们去哪里寻找活水?当然是我们的文化。2006年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就有518项之多。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可以作为春晚的节目。以其本土性,原始性和多样性给春晚带来亮色,如果加之现代科技的创造,未尝不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今年春晚的舞台上虽然有些传统民俗的影子,但总感觉多人眼球的还是太少。像少数民族歌曲大串烧中基本上还是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少数民族的生活,试想如果以一种仪式的方式来展现是否会更好?
四.春节的国际化未凸显
我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去年春晚上的踢踏舞《大河之舞》,为什么在这么多舞蹈中会这样深刻的记住这一个,我想除了舞蹈本身的艺术性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外国友人的参与性。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剧增。适当的邀请一些外国友人参与,特别是一个外国人独立节目的呈现,都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这不仅显示了中国人的文化气度,更沟通了两国文化和精神友谊。和而不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或许也是我们创新的新的角度。当时代广场上,中国春节的祝福语熠熠生辉时,我们是否该做些什么?毕竟春晚使我们交流平台中的一份子。
春晚,不是我对你要求太高,尽管你已经很出色!这些你完全可以做到,而这只需要你的转念一想。求全责备,源于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