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看了博友鹿兮的《缅甸独行记》(我更喜欢称此文为《蒲甘独行记》),非常喜欢,有情就出好文,忽然明白“情书”的含义了。
看了鹿兮的美文,我的《美西游》、《台湾游》都“游”不下去了。独行是我的一贯作风,但真正独行到空无人烟,黑暗中潜行的时空我还真没有过。世间还有蒲甘这样的净土,真恨不得马上奔去。我想,假如我独自在佛塔、古树下打坐,一定会被自己的心跳吓到。一向自认为胆大妄为的我会不会被寂静袭扰到逃回酒店?习惯了喧嚣,怕是会害怕寂静;熟悉了人来人往,怕是不敢独行于旷野;总是被推销敲诈围绕,会不会无人之处害怕鬼来拜访?真的会有无人无鬼的世界吗?
今天看了李承鹏关于《498顶帐篷》的故事的故事,觉得他活得好辛苦,作为一个公众人士、意见领袖,他的所作所为总是被赋予了过于浓厚的公众色彩和搅合了太多众口难调的意见泔水,真难为他了。做好事做不了好人,他注定会成为那些闲得蛋疼的屁民们炼就咬牙切齿功的靶子。人活着就会消费,消费掉文明,消费掉净土、消费掉快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活人斗,与死人斗,与无死无生的鬼神斗,活着的意义就是“斗”!斗一生真有意义吗?
说到李承鹏的“帐篷”,想到芦山地震的捐款,有意思的是“捐”字已经异化,已经向着“索要”、“指令”、“扣工资”等非自愿的词语进化,几乎是完成了与其他词汇合二为一的转变。
“红会”也在褪色,红色已经失去颜色转化为灰色,也许慢慢就变成白色了。再次验证了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真是令人沮丧的求证,不接受都不行。
看了《蒲甘行》很是想往,想去那里洗净污垢,排毒养颜。看了《帐篷》又很想吐槽,文化、信息都成了垃圾,做好事的不如啥都不做只会网上吐口水的,如今这码字的加上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实在是让人哑口无言!空气污染难以治理,空气中的PM2.5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可非生物、非物质的“精神PM2.5”借助于网络的飘散岂不是更加可怕?
记得上个世纪接受“沟通技巧”培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游戏:学习者站成一列,通过口耳一对一的逐个传递一个消息,直到最后一位听众说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仅仅十几个人的几分钟的传递过程,原始信息的传播损失很大,甚至会阴差阳错。可如今,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早已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定律,不只是传播过程造成信息的衰减和改变,更可怕的是有大量信息的被附加和被修改,人人可以掺和,人人可以捏造,弹指一挥间,信息的被放大、被改变和被创造已经从鸟枪换炮到了核武器时代。
我作为一个小人物,位低言轻,最多是处于三八大盖的游击时代,没什么气场,更没什么范儿,只能整点小动静儿,漱漱嗓子咳嗽两声,表示还有口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