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是块抹布

(2011-08-26 12:13:49)
标签:

成都

公馆菜

抹布

饮食文化

养生堂

分类: 闲言碎语

  我们去那些不用餐桌布的餐馆就餐就会见到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为你收拾残羹剩饭后一块抹布顺手擦桌子抹椅子,那块黑乎乎的抹布仿佛所向无敌一抹到底。

 

  “文化”一词如今也像那块抹布,哪里需要哪里抹,仿佛万物只要沾了文化抹布的光就有了文化色(shai三声)了。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浓缩在吃上就叫饮食文化了。

 

  最有文化特色的央视某台推出了“成都公馆菜”的专题。据介绍,公馆菜多由文化名人及战争年代移民成都的公馆主人创意,由名厨按照特殊工艺程序制作。一些公馆主人常对一菜一肴反复研究打磨,务求制作出他人不能烹调的独家风味.有些经典之作,常须经数日之筹措及秘不传人的制作程序才能烹饪成菜.因而公馆内的某些菜品精美绝伦,堪称绝唱。

 

  这期节目令偶尔坐在电视机旁的女儿看得目瞪口呆,那应接不暇的招牌菜:蛇王汤中汤、五粮神鳖、刘公雅鱼、一卵孵双凤、鸡包翅、灯笼鸡、叫花子鱼……令她口水横流感叹不已:“要是这辈子我能吃上一次公馆菜,死而无憾啊!”显然,女儿关注的是美食,不是美食后面的“文化”。同是一个节目,老爷子看的角度则完全不同,老爷子不解的说:这就是文化?宣传一个活到90多岁的老财主,有数不清的妻妾,52岁还娶了个黄花大闺女,八、九十岁得了个小儿子,就是因为吃得是公馆菜……

  这期节目我没有看过,只是在我家的餐桌新闻栏目听到的。我问老爷子是哪个台什么栏目做的节目,老爷子提高嗓门说“是中央台播的,好像是叫‘食遍天下’。老爷子不明白怎么中央台会用这样的“文化”案例作文章?这高寿多妻子孙满堂的老头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文化难道就是这样被传承的?

 

  我很少关注电视节目,不喜欢被编辑们创造出来的“文化”洗脑,那些走上台真实的令人落泪的爱情人物,那些男女主持人煽情的标准化表演,那些现实中的小人物被放大到镜头前成了大明星的一步登天,与我何干?我知道这是电视行业的讨饭碗,不这样要饭吃他们就会饿死。再说,那中老年妇女不看电视还能干嘛?

 

  时代不同了,要饭也要讲究文化了,大街上的小乞丐们常常手里捧着“失学求助”类的广告牌乞讨,看的我心酸。连温饱都不能满足还求什么文化啊?那文化有什么用?解饿还是解渴啊?要是让这些丐帮看到“成都公馆菜”的制作方式,还不羡慕嫉妒恨死了?还真别和这帮文化人制气,死了白死。

 

  据说如今流行“现代私塾”,海口开了个“孔子学堂”还招到了60名学生,每日身着汉服读经诵典,不考试不放暑假。让我最不解的是这些学生中一半的家长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莫非现代教育令其悲观到要克己复礼了?这算是文化现象吧?

 

  为求生存与发展,文化这块抹布真不是盖的,什么地方都可以抹两把,窗明几亮,透着有文化底蕴。文化可以换饭吃,属于硬通货了。

 

  哪天我也端个猫食盆,扛块招牌到街上去讨饭,上书“文化的有木有?多少帮衬点行不?”。当然,还要备个精神病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滋证明此人精神活动正常,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见精神分裂、躁狂、焦虑、抑郁倾向。

 

  如果万一遇到城管证明被没收被黑监狱收容了,出狱后我就换个行业,开个“文化小吃部”,每张餐桌都红底金字书法“文化”两字,像万寿图一样,每个桌上的字体皆不同。每个跑堂的都肩搭一块印有红色“文化”字样的白色毛巾——抹布,一边迎来送往,一边“唱菜”:来盘“炒文化”?还是“红炖文化”?要吃清淡的就来个“清蒸文化”?向您推荐健康饮食“文化杂粮”……

 

  突然想起上周末看到的BTV“养生堂”节目,嘉宾是协和医院的于康主任医师(营养师?),他推荐的最佳食谱,也是他自己的食谱:青菜、清蒸鱼、酸奶、主食。这应该是现代饮食文化的倡导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