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唯一阅人悦己
唯一阅人悦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34
  • 关注人气:1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2011-03-10 11:48:30)
标签:

北区

住宅

那些人那些事

六号门

墓穴

解密

分类: 往事如烟

  上篇博文秀了老爸老妈的恩爱插曲,俺为没有见到那张被老爸成为留有“证据”的照片遗憾了半天,可但是,老妈早上就乐呵呵地告诉俺,照片找到了,说着拿出来给俺看。当然,俺先看照片的背面,看看让老爸念念不忘的是什么案底。

 

  近来档案栏目总是在搞“解密、揭秘”,许多博友也常常发表或者转载“真相”,期望尽量还原历史。俺挺欣赏那句: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如果高密级的解密期是五十年的话,老爸老妈的恋爱史已经超过了这个保密期限,也就是说秘密可以揭示了。

 

  在俺兴致勃勃收集资料的时候,老爸对俺说,你现在为我们整理这些历史,将来你的历史就要由你女儿为你整理了。说心里话,俺从来没指望过俺会有那一天。能在父母有生之年为他们操办这些事,这既是他们的福分,也是儿女们的幸事。俺以为这比在他们逝去后给他们之外的活人举办的追悼会要有意义、有价值得多!俺对历史的解密绝对是“全真”派的,人物、事件都是原汁原味。当然,这可能有侵犯肖像权、著作权的些许嫌疑。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老妈这张倩影是在中山公园内与石狮子合影的,这多亏了她同班的一个华侨同学带了一个不错的相机,俺猜测,这位华侨男生或许对俺老妈有点意思,要不老妈怎么笑得如此灿烂?在保存不多的老照片里是很难看到老妈有如此的笑容。有趣的是过了四十年她老人家还记得此事,并特意在同一个石狮子旁又拍了一张,物是人非,昔日的窈窕淑女变为了白发苍苍的老妪,黑白变彩色,完全失去了当年的纯真与清亮,可谓岁月不饶人啊!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在经历了波折后他们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新婚课堂

 

  这张是老爸借来相机自拍的生活照,这里是他们的洞房,也是俺有生以来的第一个住所。照片里的台灯一直保留到2000年俺重新装修他们的房子时才不幸损毁,成为一件憾事!这房子被称为“北一排”,当年民院宿舍区以四个方位划分,东、南、西、北四区。户型有甲、乙、丙、丁之分,还有部分后盖的“等外”单间平房,丁型及等外房都没有厨房及厕所,上下水都是公用的。这四个区看似只是方位不同,其实院内人都知道每个区、排的编号明显带有“等级”的印记。

 

  北区属于后盖的“等外”平房,由2排单间户型组成,住户多为年轻的新婚教职工及部分工人家庭。东区属于丁种住宅,由每排7户共7排组成,另有东一排、东九排2排“等外”房。丁种房供有了子女的中青年教职工家庭使用。西区也有9排,由南向北房间分为甲、乙、丙户型,每户有3-4室及更多的房间组成,带有客厅、厨房、厕所、浴缸等,每家有自供暖系统(壁炉),每排由2-4户组成,一般是院里中层以上的干部家庭居住(老红军、老干部、知名人士等)。南区户型比较复杂,部分是与西区户型相似的甲、乙、丙种户型,也有部分后补盖的“等外”房,有身份的归国华侨、高级教授、院级干部居住。一些老职工、老工人家庭居住在“等外”房。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母亲抱着俺在北一排的“等外”房家门口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文革前搬至东五排七号(丁级住宅门前)


那些人那些事(五)——解密
文革中干校回来后搬至东八排六号,姐弟合影于家门前(有纱门的那间)

  

  家属宿舍区的中部有一个土山(印象中有5-6层楼高),不知道以前是坟堆还是土城的遗骸,那可是孩子们攻山头的游乐场。山前有著名的“文工楼”,就是筒子楼,单身教职工居住,后来有了子女的教职工仍然没有机会搬出。土山后是北区的平房及教授楼——和平楼。作为道地的知识分子家庭,俺随父母住在丁种住宅的东区一直到平房改楼房的70年代末。俺出生的北区平房是最早被拆除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翻盖成了五层的楼房,连同那个土山一起消失了。山前还有一个石砌的墓穴,有石门、地道,是孩子们冒险的地方。现在这个墓穴还保留着,只是俺再也没有兴趣研究它的历史,也没有兴趣深入了解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