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藏语哲蚌寺盐巴阿东西藏 |
分类: 人在旅途 |
今年恰逢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前几天我还与父亲聊起了藏语言学习的事情。小时候我曾学过几句最简单的藏语,例如,五官的名称,自己名字的书写等。现在也已记不全了。父亲告诉我当年十八军进藏时,为了与藏胞沟通的需要,全军突击学习藏语,为方便记忆编了很多顺口溜,虽然发音很不标准,但非常实用,说出的“藏话”很有意思。
比如:天是“楠木”,地是“萨”;盐巴和碱“差不多”(盐巴——擦;碱——补朵),所以“差不多”就记住了盐和碱。
有许多四川进藏工作的医护人员,需要经常使用日常藏语口语,由于四川人的乡音太重,许多话从他们嘴里出来就变了调。医生处方了药品后是要告诉患者服用方法的,如:每天吃三次,四川藏话就是:“尼玛热热,腾松松”;每次二片就是:“腾热热,日布尼尼”。这话听着好笑,但很实用,天天不离口,医患皆懂。
时至今日,还有人用这种方式学习藏语,用我老爸的话说:“把牛车赶上了高速公路”。老爸以为,现在学藏语有许多好方法可以使用,而十八军时代的顺口溜已经成为历史了。不过,他也承认通俗的学习方法还是有用的,起码好记,也能使用。
这让我想起早年学英语的时候,有同学用汉字加拼音注在英文句子下面,老师让朗读课文时,几里哇啦声音洪亮,且流畅,虽然意群,语调怪怪的,但也是能应付的。一次,老师让这位同学临时读一段卷子上的英文课文,结果该同学结结巴巴,胡说八道,老师气白了脸,这才发现,该“优等生”根本不背单词,不会国际音标,离开抄来的自制拼读法,就是一英语文盲!
我的一位德国同事,在台湾学的中文,还有一个台湾女朋友,在北京工作了3-4年,完全就是个中国通,他会多种语言,还会许多中国的俚语、成语,在他离开中国时,给我们全体员工发了一封英文的告别信,最后写了两个中国字“在建”。
又跑题了。我在西藏旅游时,带了一本《藏地牛皮书》,里面有常用藏语,我坐在司机阿东旁的副驾位子上,一句句地读给他听,看他能否听懂我的藏话,还好,多数都可以明白。后来阿东还教了我们一句号子,每次过山口的时候就要喊:“翘赛罗耶,列拉屈跌,乔拉木东”每次我们大声喊着,阿东就笑我们,这个句子的意思好像是“老天保佑我们”。遗憾的是,无论我怎么发音,我家的藏语文教授们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现在无法知道此句的汉译内容了。
8月19日我们四人游览了大昭寺、哲蚌寺、布达拉宫。我们没有赶上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在哲蚌寺举行的“晒大佛”——雪顿节。更不巧的是在我们参观时,该寺院正在全面修缮中,寺庙周围与我们城市里三天两头的挖沟、修路有一拼。
我落座于喇嘛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