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2月21日的《参考消息》得知“怀旧能使人快乐”,对我这个学医的来说觉得新奇,摘抄部分与大家分享。
国外专家发现,怀旧之情虽然最初可能使人落泪,但最终留下的只有快乐和好心情。怀旧情绪有助于改善健康,提高自信心,增强社会关系,使生命更有意义。尽管历史上有人将怀旧情绪看作一种心理疾病,但实际上怀旧是人类用来抑制孤独感和摆脱日常难题的重要策略。科研测试显示,勾起怀旧记忆的人在接受测试后比回忆起普通事件的人更快乐。此外,一个意外发现,80%的年轻参与者承认,每周至少有一次会产生怀旧情绪,这说明了怀旧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让人联想到某段情绪的音乐旋律,让人想起外婆的美味佳肴,夹在书中的一张照片或者与朋友之间的对话,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勾起人的怀旧情绪,但研究显示,有两个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坏心情和孤独感。专家认为:“在给人鼓舞,让人产生乐观情绪的怀旧过程之后,人会重新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孤独感也随之消失。”
虽然我不能断定这样的“科学”报导的可信性有多少,但至少不是一言堂,不是一种声音来评价怀旧情绪了,而且,还挑战了“怀旧情绪”是老了的表现这一众所周知的说法。这样,我们也许不用在怀旧的同时还躲躲闪闪地怕被人归入老年阵营里了。
怀旧的确不是青年人的特长,因为年轻时值得怀旧的东西实在有限,让人刻骨铭心的事件往往是岁月流逝的产物,是伴随我们人生之旅的副产品。经常有人倚老卖老地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可这样的人,未必有多少值得回忆、刻骨铭心的往事能拿来品味与把玩。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买了很多光碟,都没有看过,打包存起来了,准备老了以后慢慢看。我知道他们夫妇俩没有要孩子,都是从事文化产业的,他们打算在老了不能动了的时候,靠看电影、读书来度过余生。这个创意不俗,估计这种人也不少,都想在延年益寿的晚年可以有更多的回忆,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比起准备回忆资料式的生存方式,我宁愿自己在能动的时候,生活的更精彩些,更丰富一些,更积极、快乐些,在不断地怀旧与创新,回忆与实践中生活,重在参与,重在享有,重在真实,重在无悔的活着!到我年迈之时,我可以坐在摇椅上,闭上双目,一点点地在脑海里翻阅那些我曾经拥有的多彩多姿的生活篇章。(前提是我没有患老年痴呆症!如果真有这种可能存在,我就更应该在患病前充分享受健康时的精彩与快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