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健康生活杂谈 |
分类: 闲言碎语 |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发病提供了更具整体观念的疾病模式。
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胃肠道。情绪能够影响人体的功能,尤其是消化道功能。心境低下往往会引起人胃肠道的“苦恼”,从而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饱胀、打嗝、呕吐、腹痛或排便异常等症状,但进一步检查却不一定能发现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心理专家指出,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心理障碍很容易引起胃肠道生理功能的变化,并影响其功能。
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疾病模式体现了遗传、环境、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的联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FGID。遗传因素和童年的学习过程参与FGID的发病。童年时的家庭影响、受虐待史可能成为其易患因素,并独立于遗传因素之外。例如得不到关爱、受虐待、重大的创伤事件以及不良教育方式等,使其儿童时期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过程受到挫伤,甚至影响个性与人格的发展。在个体长大成人后,这些经历可能继续起作用,尤其当他面对负性事件、工作生活压力等情况时,可以促发胃肠道症状的出现或再现,并形成记忆和循环。焦虑和抑郁在FGID患者中很常见。躯体化是另一种异常心理状态,是指对正常身体感觉警觉性和关注程度的增高,它一部分由基因决定,同时也与焦虑、抑郁相重叠,其程度与FGID症状和损伤程度有关。
编后语:
阅读《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版相关文章后,对专业性强的部分做了一定的调整和简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使非医学专业的读者能够理解。
许多朋友都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希望自己将现代医学模式的理念逐一传播给大家,使我们对胃肠道疾病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认知。同时,也为我们的后代减少罹患FGID的几率做些推广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