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大学里第一次独自完成采访任务,是大二时写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采访是从一个公交车司机展开的,对方是个大约30多岁的大姐,看得出来应该是很有经验。很庆幸,她很健谈,这之前我还在担心,如果上了车后一直和司机说话会不会影响她开车,这样,对其他乘客的安全也是不负责任的,可是司机似乎并不介意,一路上,她都是面露笑容,侃侃而谈,显然我准备的问题太少了,车行驶了不到10分钟,我就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了,当时很尴尬,一开始还告诉人家我是学校的记者,可是马上语竭词穷了,后悔啊,所谓功夫不到家,这会终于有了体会。还好,司机并不是单纯只是回答我的问题,之后的交谈仿佛成了我对她的专访,她为我提供了不少新闻线索,虽然她提供的线索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还是很感激她。
后来,采访的方向被迫发生了变化,校门外的路停工了,那原因是什么呢?采访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当天的天气真是糟糕透顶,沙沉弥漫,我穿的是新裤子啊!没办法,拼了。在凌西大街转悠了半天,终于让我逮到一个拉井套的司机,我怎么和司机这么有缘?呵呵……“你好,我是渤海大学校报的记者,这个路段的工人都到哪去了?“哦,都吃饭去了,一点半能过来!”“啊,你这车里装的什么东西?“井套……”
路旁的车里,几个工人在休息,哎,不好意思,打扰了!“渤海大学西门那条路为什么停工了?你们知道么?”“不知道,你得去问经理……”“经理现在在哪啊?”“应该在解放路那边,你往西边走吧。”“好的,谢谢啦!”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终于到了凌西大街的最西边,这里的工人倒是蛮多的,很快,我的出现引来不少人的关注。“请问项目经理在么?”工人甲:“没看见!”工人乙:“吃饭去了!”工人丙:“十点多就走了,你得等啊……”这时,工人丁拉着一个人到我面前,“他是这的头儿……你问问他!”被拉来的那个一脸无辜,“我什么头儿,我就是开车的。”我汗呐……工人丁显然是比较爱开玩笑的人,我在等经理的过程中和他聊了很多,了解了不少情况。
直到两点,经理依然没有出现,我只好空手而归。那天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我发现了道路施工的揭示板,在那里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想,和工人们混个脸熟也是必要的。明天继续吧!可是,第二天却下起了大雨,我愁啊,风沙和大雨、还有施工中的路段,这下真要和稀泥了……
第三天,我一路踮着脚尖再次来到施工现场,大雨把尘土熄灭了,我早上8点多就赶去了,那天遇到的
工人更多了,我一到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小妹妹,是不是要找干活的啊?”原来是路边等活的,不是施工队的……“啊,我是来找施工队经理的,你们有没有看见?”“西边去看看吧……”“别瞎说,去东边,肯定在那呢!我有点乱……
西边去了一趟,没发现,往东边走吧,路上遇见了前天的工人丁,他认出了我,我很高兴。走到离学校最近的一个施工点,采访终于有了眉目,一个姓姚的工长给了我经理的电话,那一刻我真是想哭啊,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三天了,我盼得花儿都谢了,草儿都黄了!
电话过去了,我握紧汗淋淋的手……“你好,请问您是凌西大街道路排水工程的项目经理么?”“是啊。”“我是渤海大学校报的记者……”
……
采访算是有了结果,但是还需要一些细节加以润色。停工后现场负责看护的工人是个外地人,我和他聊的很投机,他告诉我十多天前工人们就都撤了,我问他什么时候能光荣完成任务,他笑了,不知道,上面没命令,我就得守着!那时,我觉得身边的他很朴实,有种亲人的错觉。卖粥的大娘把嘴凑到我的耳边告诉我:听说是你们学校不叫修路哒!我睁大眼睛表示惊讶,其实,那时我已经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我想让大娘觉得,她为我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大娘指了指脚上的鞋,你看,这是早上新换的,昨天那双全是泥!我有点不忍,这条路,真的不能再拖了。
新闻的反响还不错,只是我没能从院长那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了解学校的态度,这个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昨天我又去了西门,还是老样子。我撒了谎,对很多人,我不是什么校报的记者,我只是个新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我在想,如果是锦州晚报,辽西商报报道了这件事,那么路早就恢复施工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