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故宫博物院古迹文化遗产 |
分类: 衣食住行 |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米。出入墩台正面三座门的人员由身份而定。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以从中门出宫。
▲东翼“雁翅楼”的门叫左掖门,西翼“雁翅楼”的门叫右掖门,这两座掖门在重大节日活动时开启。
午门可是个故事颇多的门。之所以称之为午门,是由于一条大家都熟悉的线,这条线叫“子午线”。古人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而午门的位置又是在紫禁城的正南方,所以这座南门也就称之为“午门”了。这里是清代每年颁发新一年历法的场所,还是皇帝外出祭祀时陈设仪仗的地方。如果是到南郊天坛祭天,要陈设一套称为“大驾卤簿”的仪仗,而如果到北郊地坛祭地,则要陈设法驾卤簿。这一套仪仗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那就是大象。这些大象平时圈养在北京一个叫“象房”的地方,就在宣武门西侧。遇到大典则前往服役地点。这些大象经过的地方还留下了一个地名,叫“象来街”,也就是今天的长椿街。而这些大象也是非常训练有素。它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整齐地肃立在御道两侧,而且互相搭起鼻子起到保卫的作用。
在戏文里面我们经常听到“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话,但实际上午门外是不能成为刑场的,真正的刑场,元明两代在北京的西四,而到了清代则挪到了外城的菜市口。民国的时候则搬到了天桥。回过头来说午门,虽说这里没做过刑场,但是有明一代在这里举行的“廷杖”也确实让不少人成为棍下鬼。
午门外广场上经常举办的第二项活动、而且这项活动贯穿明清两朝。那就是“献俘”仪式。从名字您就能推断出这活动是干什么的。明清两代献俘活动基本上程序都差不多。
可怜的俘虏们在相关官员的安排下站好队,皇帝乘舆出奉天门(太和门),同时执事人员就开始奏乐,在鼓乐声中皇帝登上午门城楼,待皇帝就位,宣旨官宣布“进俘”后,开始演奏《庆平章》来庆祝胜利,而俘虏们则在鸿胪寺官员和将校的引导下走到午门外广场上跪下。相关的官员这时候就要向皇帝询问处理办法了。如果皇帝开恩,就可以当场释放人犯。但是如果决定治罪的话,明清两代是略微有所差异的。明代是皇帝喊一声“拿去”,之后他旁边站着的两位勋戚大臣重复这两个字,在之后是在外围的四个人重复,逐渐增加为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最后由三百六十个大汉一起大喊“拿去”。场面颇为恢宏。估计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俘虏这时候一定能尿裤子。而清代的做法则有效地避免了这样大小便失禁现象的发生:直接将犯人交给刑部治罪。
明清两代有关出入午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从正面看,午门有三个门洞。这三个门洞中间的是皇帝专用的。左面的,也就是东面的门是文武官员出入使用,而右面的,也就是西面的门则是宗室王公使用的。穿过午门,从后面再看城台的话大家就会发现门洞从三个变成了五个,最边上的两个其实从正面也能看到,它在午门伸出来的两个南北向城台上。因为午门的整体平面是一个“凹”字形,特别像一个人做前平举的动作,所以这两个门实际上看上去就像在胳肢窝一样,而胳肢窝的学名也叫“掖”,因此这两个门就分别被命名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这两个门平时不开,在赶上大朝会的时候,文武官员按照东西班次从两个门进入,再有就是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依次进入左掖门和右掖门。
午门前面还执行过一项和现在事业单位上班族的“坐班”一样的制度。清朝的时候每月初五,凡是王公、将军、六曹人员没有政事之责,都要在早晨集体在午门之前穿着朝服开始坐班。而且这一整天还有科道官轮班进行查岗。看来这坐班制度古来有之。
明朝的皇帝还会在午门给百官赏赐食物,而且这些食物都非常合时令:立春的时候大家聚在这里吃春饼。农历四月初八,也就是佛祖降生纪念日,大家则在这里吃一种叫“食不落夹”的东西。据考证这种东西类似今天老北京小吃中的艾窝窝。腊月初八的时候还能有腊八粥喝。虽然皇帝也会给大臣们赏赐食物,但是大家却不用都到午门外聚餐,而改成和现在发福利类似的单独领取了。(以上内容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