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门(为了更全面地展示太和门,该片来自网络)。过了午门就是太和门广场、金水桥和太和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有铜狮一对,相传是紫禁城最大的狮子了。狮子是一雄一雌,代表阴阳调和。狮子又称百兽之王,象征皇家的威严和霸气。
这对狮子的摆放也有特征,雄狮踩绣球,代表权利财富,摆在东侧;雌狮脚下是小狮子,宫里的女人很多,皇家希望女人们能够给皇帝传宗接代,留下江山的继承人,皇宫里的女人,母以子贵,如果能给皇帝留下一儿半女,自然在宫中地位就大大提升了,后半辈子也不用发愁了,故代表子嗣延绵。可见东侧狮子地位高,要不说当年西太后慈禧老佛爷可是被东太后慈安压着一头呢。
太和门前还有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
太和门的名字,是参照太和殿这个名字而来的。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后来改称皇极殿,最后才确定为太和殿;因此,太和门的名字,也是从最早的奉天门、皇极门,再一路叫到太和门的。如果说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那么太和门则是故宫最大、最奢华的宫门。它的建筑面积有1300平方米,无论是“重檐歇山”的结构,还是“雕梁画栋”的外观,都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作皇家风范。
在明代,太和门是“御门听政”的地方。也就是说,皇帝是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的朝拜和上奏,以及颁发诏令、处理政事等。到清代初年,皇帝也曾在这里赐宴、听政;但到没多久就搬到乾清门去了。至于原因嘛,除了离皇帝的寝宫更近,还有就是来回方便,办起事情也更加便捷。
▲该照片是笔者于2019.02.14拍摄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最。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you一声)"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的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念lu二声,解释:传语,陈述。~布(宣布,陈述)。~言(传言)。~句,上传语告下为“胪”,下传语告上为“句”)。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