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心而无痕——教育的美妙境界(二)

(2010-03-22 19:36:31)
标签:

有心无痕

摘抄

杂谈

分类: 育儿点滴

片段十一:虚荣害孩子

 

  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现在家家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使得不少家长虚荣心、浮躁心跟着上涨,偏执行为频频出现——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踩在地上,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片段十二:孩子做决定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片段十三:《哈佛家训》故事一则

 

  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更使劲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

 

  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老人通过“给予”,使“乐趣”变成一种“责任”,然后通过减少支付使其产生排斥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他们感兴趣的踹垃圾桶一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片段十四: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如此。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

 

  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他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他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觉到了自己心底深处对“苦”的讨厌。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片段十五: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人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

 

片段十六: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

 

  你给孩子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片段十七:做听话的父母

 

  “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对于孩子那些没有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纵容只是溺爱。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

 

片段十八: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丰富的课外阅读,会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更聪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识,它强大的力量会挤占阵地,不给游戏留下更多的空间。

 

  让孩子快乐,让他在每个成长阶段获得那个阶段应有的快乐。

 

片段十九: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其背后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减少干预”和“自由气氛”应该是最好的两片药。

 

片段二十:大拼盘

 

  儿童并非整天无忧无虑,他们经常会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伤。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来,并以恰当的方式帮助解决。

 

  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我们要让孩子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应该让他们知道生活还有阴暗面。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