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孔子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见。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的是天才。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一个地名,那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没有办法和他们讲话。也许,在当时这个地方的人,名声不太好。可是这个地方有个年轻人来看孔子,孔子跟他谈话了。孔子的弟子们奇怪了。孔子告诉学生们说,肯求上进的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不要使人没有进步的机会,不能使人退步。“唯何甚”,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太过分了,怎么这样一种狭隘的胸襟和态度?孔子说,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自己反省过来,等于洗了一个澡一样,把自己弄得很干净,来求进步。只要能够这样,不就好了吗?如果说昨天有一点错误,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却仍不以为然,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朋友,也没有一个人才可用了。这一段是说教育的态度,也是说自己度量的培养。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驰求。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是陈国,司败是官名,就是司寇。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号子期,少孔子三十岁。
陈国的司败问到鲁昭公知不知礼,孔子站在国家的立场只有说:当然知礼。孔子讲了这话就走了。陈司败就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行礼,进一步靠近巫马期身边,低声说,据我所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没有偏私的,不对自己存私心的。你老师孔子,是一代圣人,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我刚才问他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作太太,取名吴孟子——古代是同姓不结婚的。吴国与鲁国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鲁昭公这样做,是不是知礼?你老师说他知礼,假如鲁昭公是知礼,各个都知礼了,还有哪一个不知礼?你老师还是有私心啊!
巫马期听了陈司败这样批评老师,回来就向孔子报告了。孔子说,我实在非常幸福,我只要有一点错误,别人就会指出来。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听到别人歌唱得好,他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当他学会了,“而后和之”,和之就是照他的歌,依他的音乐曲调,另外再作一首,这便是和。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如果谈文学的修养,也许我和一般知识分子差不多。至于讲我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君子这个标准没有,那么我自己反省,实在还没有很大的心得。我们从此看到孔子的谦和,这种作学问的态度,非常平实,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迹象。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做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下来是仁者。孔子说,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这种修养我怎么敢当?实在没有达到,我还差得远。不过,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我一辈子朝这条路上走,总是努力去作,而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我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教他。只有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老师!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一辈子也无法学到的地方。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ei音同“蕾”)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病了,药物无效的时候,子路说,求神吧!去祷告一下吧!孔子听了问子路,真有这么回事吗?子路说,有啊!古代的诔文说了,人应该去祷告天地、上下各种神祗。孔子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天天都在祷告,而且祷告了很久,还照样生病。南怀瑾先生认为,这节文字,作进一步研究,就可以看出来,孔子的意思,所谓祷告是一种诚敬的心情,所谓天人合一,处于诚与敬的精神,作学问修养,随时随地都应该诚敬。鬼神的事和生命的道理,都不是“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这样简单的。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人生的修养,“奢则不孙”。这个奢侈不止是说物质享受的奢侈,是广义的奢侈,如喜欢吹牛,做事爱出风头,都属于奢侈。奢侈惯了,开放惯了的人,最容易犯不孙的毛病,一点都不守规矩,桀骜不驯。“俭则固”,什么都比较保守、慎重、不马虎,脚步站得稳,根基比较稳定。孔子说,做人与其开放得过分了,还不如保守一点好。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这是“君子坦荡荡”。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心里忧愁、烦闷、痛苦。这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和的。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第二是威而不猛。威来自内心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就自然有威。尽管熙和如春风,而在别人眼中,仍然是不可随便侵犯的。不猛是不凶暴。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对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详。学问好的人,内心的修养表达在外面就是有庄严的温和,有自然的威仪而并不凶狠,永远是那样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