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别裁》笔记九:里仁第四(二)

(2008-11-23 10:47:09)
标签:

《论语别裁》

南怀瑾

选集

里仁第四

摘抄笔记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知道你。这同《学而》篇最后的结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南怀瑾先生此段开篇指出,上文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大问题,现在孔子的“一以贯之”又是个千古大疑案。

南怀瑾先生借用禅宗的“拈(nian)花微笑”“一指禅”故事,以及第十篇《乡党》的最后一段:“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寓言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参,曾参。孔子对曾参说:“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也等于迦叶(jiaxie)的微笑、小沙弥的断指悟道,子路的恍然醒悟一样,说:“是,我知道了。”等孔子一离开,同学们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前面说过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人用功,很注意培养自己内心的宁静,德行的修养到了相当的程度,孔子看到他进来——一个道德素养到了宁静安详的境界,走路的神态和平常不同;忧郁时,走路的神态又变得与高兴时不同。他的学问、道德修养到了这个境界,在孔子面前一走过,这位至圣先师就看出了火候。所以孔子把他叫过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学问讲了半天,都是空的。等于释迦牟尼说的不立文字,真理将就在你自己内心里,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安详、平淡,这个境界就差不多了。你永远永远保持修养上的这个境界,久而久之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是一般同学们没有修养到这个程度,此中道理,并不是即讲即知,必须要有内涵的真正修养。曾子也知道一般同学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因此就轻轻一推,推到行为上去,告诫他们先要留心做人做事的忠恕之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由“喻”,南怀瑾先生谈到了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辩证法,和印度的思考方法“因明学”,以及“因明”的四个步骤:“宗、因、喻、合。”“宗”是前提,说话必有宗,引伸“宗”的理由为“因”。有时候有宗有因还讲不清楚的事情,只有用比喻来说明,这就是“喻”,在《庄子》中叫做“寓言”。每个宗教里的寓言都很多,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圣经》,就有很多寓言,每个大主教都很会讲譬喻,其中还包括了隐语和幽默话。“宗”、“因”都讲通了,那么就是结论的“合”了。南怀瑾先生认为,“因明”的方法比西方的逻辑还要完备、高明。

此句意思为: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上面曾讲到过,真正“仁”道的人,一定能爱人,不会讨厌人,即使讨厌,也是要把讨厌的人改变过来,使他同样地能达到“仁”的境界。在这里又补充这个道理说,我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藉以自我反省。上面一句话就是说明上文仁者爱人不能恶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话,就是解释上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的道理。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思想认为,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尽力的劝阻。父母不听劝阻的话,反抗也要有个限度。这种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有不对的地方。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南怀瑾先生认为,“方”是方法,不是方向。这句话是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必须有个安顿父母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接上面一句“游必有方”所引起。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南怀瑾先生认为,此是古人对这句解释错误的明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由仁讲到孝,现在要由孝重返于仁的道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ne),是嘴巴好像笨笨的。

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南怀瑾先生一直以来认为,《论语》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这一段又可以证明。

“里仁”,是我们做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看《论语》,好像《庄子》一样,最后往往吊两句,好像毫不相干的话。这里最妙的不用孔子的,而用他学生子游的话。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人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王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变成冤家了。

这里把子游这几句,放在讲仁道这一篇的最后,是含有深意的感慨。但是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记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们研究了孔孟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做人真不容易,的确需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仁道之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