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别裁》笔记八:里仁第四(一)

(2008-11-23 10:40:39)
标签:

《论语别裁》

南怀瑾

选集

里仁第四

摘抄笔记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笔记八里仁第四

 

 “里”在这里作动词,意为“自处”;“里仁”的意思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也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仁”是什么?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是在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文字上的解释。

南怀瑾先生说,许多人谈到仁的意义,都会答复:“博爱之谓仁”。其实这是唐代的韩愈下的定义。后世以讹传讹,就认为这是儒家思想了。南怀瑾先生指出,韩愈的思想,并不是孔、孟思想。他是研究墨子的专家,墨子的思想就有“兼爱”。

南怀瑾先生将本篇“仁”归纳起来:

第一,题目的里仁。自处于仁,里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自心是“体”,处于人之间是“相”和“用”了。相是人的行为,用则是发挥的作用。所谓自处就是自立,所谓处人就是立人。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拿唐代以后佛学原理来说,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譬如我们现在讲的,以孔子的《论语》思想为“体”,“相”就是其二十篇,我们来研究、解释。“用”是了解孔子以后,该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其“用”就在此。)

第二,本篇孔子讲到“吾道一以贯之”,换句话说,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用。

第三,在《述而第七》里有“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点是孔子讲学问的中心刚要。这也是他“一贯”的道理。但在《颜渊》篇中却提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彻底语。这些资料,我们要先了解,以后再研究这篇的本身,最后把结论沟通起来,大家就可以豁然贯通了。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焉得知”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俭

孔子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有“仁”的修养的人,是真能够爱人,也真能够讨厌人。此句如果就此打住,我们对孔子的思想的“仁”还是无法有清晰的认识,需要与下一句连起来就懂了。下一句,他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一个真正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次”中的“造”是创造、作为,“次”是这个情况。

孔子说,富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地,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了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一个爱好“仁”道的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的仁者的用心,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接着,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篇从开头的一节到这里为止,都是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是乡党,包括朋友在内。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通过自己的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在这里讲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道”还是形而下的心性法则,无法定论,这个问题很大。在本篇里,后面有孔子对曾子传道的话,到那时再来研究,可以连贯起来解释的。如果在本篇来讲: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修道,即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却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那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对比。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与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古时的土地,相当于现代的财富)就干。君子怀畏刑法,怕做犯法的事情,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

这里孔子是说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的修养却很难做到,因此下面补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开展、放任

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dui),即怨恨;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赞成的事,他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等不肯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称扬得不得了。这并不是他鼓励人不要当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所以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骗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

孔子所说的“礼让为国”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经没有了,于是接着说下去为什么要礼让为国的政治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