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别裁》笔记五:为政第二(二)

(2008-10-31 16:16:57)
标签:

《论语别裁》

南怀瑾

选集

为政第二

摘抄笔记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笔记五:为政第二(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

“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

“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

孔子说从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者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的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为政》篇中,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为政是要有学问的,所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才能真正师法过去的历史,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


  子曰:君子不器。

 

“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孔子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若是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这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于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没有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危险。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从文字上解释,“端”就是两头,尖端;“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南怀瑾先生引用汉朝六出奇计的陈平的故事,来说明孔子此句的含义。陈平的奇计,也就是古怪的,特殊的方法、权术。从历史上陈平家族的灭亡知道,异端不能乱用,还要以德业为基础。没有德业基础的权术,迟早难逃自取灭亡之道。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异端”,并不是宋儒所指佛道两家而言的异端,而是指走偏道,喜欢走特殊路子钻牛角尖的异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

“诲”,教育、教诲。

“汝知之乎”,你知道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要平实,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此为为政的“大原则”。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姓颛(zhuan)孙,名叫师,少孔子四十八岁。

“干禄”是怎样去谋生,如何拿到禄位。古代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

子张这个学生来学习怎样谋禄位,孔子没有气得把他撵出去,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说,想做一个干部,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即古人的“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这样就很少过错;行事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孔子教了他为人处世的正统道理,基本条件。

“阙”:保留。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自然顺服,才是王道。

“举”:提拔。“错”:措:放置。

孔子说,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拿这个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自己国家的君侯,并不是说君王不懂,而是因为身为当局者,往往最平淡的道理是最难做到的。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家是鲁国的权臣,后来鲁国就亡在他们手里。

使民:怎样使用群众;敬:尊敬人;忠:忠于事;劝:教导,教育。

孔子说,接近老百姓,内心要有真正的庄严情操,百姓对你自然就恭敬了。真正爱人,人对你自然尽忠,一个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则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对善的奖励提倡,部下不懂的,并不讨厌他,尽量教他,他自然受感化。

 

南怀瑾先生认为由这两句看到答复国君的问话与答复权臣的问话不同之处;都在《为政》篇中,连起来文章又转了一个味道了。所以连贯起来看《论语》文章的编排非常妙。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吹了半天牛,说了许多为政的大道理,头头是道,你自己怎么不出来为政呢?孔子引用了《书经》里的话解释说,《书经》里不是讲过孝道吗!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社会关系),这就是政治了。何必一定要出来从事政治工作,才叫作政治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牛车;輗:牛车上一根用来套在牛肩上,中间的大梁子。小车:马车;軏:马车上挂钩的地方。这都是车子的关键所在。

孔子说,做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是绝对不可以的。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他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过去的“世”是个小单位,三十年为一世,“十世”表久远。

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预言将来怎么演变。孔子说,殷商的文化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减损,有的增益了。但增益也好,减损也好,总有前面的历史迹象而来,必须要变才变。殷商以后的周朝文化,又是从殷商渐变而来的。那么从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对与不对,而有所改变。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他说,周代之后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知道。

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从而也能知道未来,前面提到的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在这里是指祖宗的灵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谄媚”。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很妙,很幽默,也很深远。

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质。但是殷也尚鬼,那时社会的风气,每个人都诚恳老实,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则尚文,才注重人文文化。孔子所崇拜的是人文文化,这是上古历史文化演变有名的转折点,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鬼以后,第二句就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就是没有勇气。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政,换句话说,也不应该从政。为政就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做,打算把这条命都付出去了。尽忠义,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勇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