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比炫富好,爱心何必寒碜
(2009-09-07 18:25: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政治。生活。谎言 |
引:“总投资350万,可修17所普通希望小学 。背依大山,面朝长江,原汁原味的瑞士山地古典建筑风格……这不是高档的滨江山地别墅,而是一所普通移民孩子上的希望小学。昨天(26日,下同),这所被网友们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希望小学”——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正式开学,531名移民小学生在这里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人民网)
从来在很多国人的惯性思维里,希望工程实质等同于济贫工程,以至于当我们从新闻里看到对岸同是中华民众的小林村民理直气壮地喊:“我们是灾民,不是难民。”不要旧衣服这种荒唐的言论时,招来的只有谩骂和愤慨,连一小撮“反动的声音”都没有。是的,既然是扶贫哪来得讲究什么标准?单看每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的那些形同走场的献爱心活动就知道了,什么不用什么不要统统捐掉,然后一场“寒碜”但立意高远的仪式完成了。
是的,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没什么啊,我们要勤俭立国嘛,我们本来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好吧。没错,在希望工程方面我们的确是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念。一个社会里,当法律还没来得及从制度上对穷人们“惠及恩泽”的时候,志愿式的扶贫自然显得高贵而且重要。但谁告诉你这样我们就应该摆出一副施舍者的姿态,而且可以为他们制定一套似乎相隔年代的生活标准呢?在一个素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训诫的国家里,我们之所以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只因为很无奈我们是“贫者”,这比所谓廉者们的处境显然要艰巨的多。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常常在媒体里看到新闻上那些被资助者们诚惶诚恐的表情和旁边的“恩人们”中国式的雕版印刷似的微笑,好多人包括媒体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我不能说这个国家已然十分发达,但是当富二代们纷纷以七十码的高调姿态展示物质带给他们的享受的时候,至少在这个时候贫二代们是不是应该同样有权要求提高一下我们那可怜的“希望”水准呢?中国富人的数量早已经在国际上各式各样的榜单里得到了验证。罔顾其它因素,在庞大的富人群体里,相比那些炫富的富二代们或者暴发户作风的款爷们,一些踏踏实实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们岂不是显得尤为可贵。且不论上道德上的孰优孰劣,单单从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一层面上讲我就更理解这些可敬的企业家们。物质的充裕买不来精神的同等富有,郭敬明,希尔顿式的炫耀终究抵不过盖茨夫妇做公益时大笔一挥的豪迈。
“有条件,就要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中国海外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各项设施至少50年不落后”20万建一所希望小学,没错这是历来的标准,现在变成350万,的确是很牛。但是倘若这样的标准与城里的同等学校相较也算不上是“超标”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去否认它。350万,应该与所谓的贵族学校风牛马不相及,只是一所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学校而已。
媒体倘若仅仅带着一种新奇甚至惊诧的态度去看待它,并且动辄冠上“最牛”“最贵”之类的称谓,而不去深究其中带来的积极意义的话,那同样是种无知和悲哀了。“希望工程”到底只是中国扶贫示范的标杆和招牌产品,还是代表了整个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尊重和奉献的态度,现在看来的确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