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的故事看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关系·之·三顾茅庐

标签:
市场营销三国故事诸葛亮智慧战略管理三顾茅庐杂谈 |
分类: 营销杂谈 |
当今人们所了解的“历史”,其实大多只是“历史故事”,因此,在没有考古学的佐证之前,我们不妨就通过那些“故事”来学习一下古人智慧。虽说“管理学”这个名词是个舶来品,但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治国安邦之道如果能够传承下来——国家都治理得好,何况企业乎?!
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天下第一智者……,诸葛亮头上的光环已经不需要再人为设定了,这固然有“神话”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从学习的角度,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关于诸葛亮的各种“人设”是有着非常充分的合理性的——即便和真相有很大的出入,一代一代讲故事的人也会让故事变得更可信、更真实——不过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从欣赏故事的角度来以古鉴今,看看三国故事能够引起我们的哪些联想,能够让今天的我们多思考到一些什么……
“三顾茅庐”是一个普及度很高的成语,成语中的典故说的是:刘备礼贤下士,为了能顾请诸葛亮出山,亲自带着关羽、张飞来诸葛亮的家中拜访,在经历过两次“不礼貌”的“接待”之后,终于,在第三次拜访过程中,刘备见到了诸葛亮,并且在长谈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的见解所折服,而诸葛亮也认为刘备是自己应该辅佐的“君王”,就此制定了三国蜀汉的发展大计。
故事不用多讲,但是我们不妨进行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不是刘备亲自拜访诸葛亮,而是他派了关羽张飞来请孔明出山,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情同手足,由他们二人备厚礼,再加上刘备的亲笔书信,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件“失礼”的事情,即便是对于诸葛亮来说,能够受到这样的礼遇也不会觉得自己被“轻视”吧?
假定关羽、张飞为了结拜大哥的命令,非常有耐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拜访诸葛亮,最终也受到了诸葛亮的接待,也进行了谈话——这样就可以像刘备亲自拜访那样请诸葛亮出山,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计吗?
关于战略与管理的“梗”就出在了这里,因为关羽和张飞只是武将,并没有刘备的战略思考能力以及对于未来领地、国家的管理想法,即便让他们两个和诸葛亮交流,也完全有可能陷入一个“谁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的场景当中。之所以诸葛亮能够和刘备愉快地决定“在一起”,并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两个人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的判断处于了同一维度当中。
可以想见,在刘备与诸葛亮的交谈当中,刘备更多地表达应当是自己对于管理的见解,而诸葛亮谈的则应当更多地在于从形势分析、战略制定到如何实现目标。从故事的发展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为了钱与名,他能够出山选择刘备,而不是势力更大的曹操与孙权,除了刘备盛情相邀的诚意之外,也必然是因为他发现了刘备具备可以和他互补的东西。
或许,刘备的先天优势是“皇族身份”,这是诸葛亮不具备的。但这身份显然不是绝对的,否则刘备也不会空顶着一顶高帽子而被称为“织席贩履之人”。从三国故事中所描述的内容来看,最有可能让诸葛亮思考的,是刘备具备的“野心”。一般来说,越具有智慧的人心态会越平和,诸葛亮的传说人设也表示出了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有野心的人,这种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军师,但是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具体而言,诸葛亮并不具备刘备所拥有的“管控能力”。
没有人是万能的,因为精力和时间有限,一个人在一方面所具备的特长,必然会成为另一种他不具备的技能的“机会成本”,三顾茅庐可能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背后,诸葛亮与刘备达成的必然是战略与管理方面的共识。
举个例子来说,诸葛亮对于大多数事情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他在对于人的判断方面却逊于刘备,比如对“失街亭”的马谡的看法;比如没有提前杀掉造成祸害的黄皓;比如没有想到关羽会因为意气用事“失了荆州”……。后世对于诸葛亮的神话与崇拜,让刘备在管理方面的“特长”并没有真的被人们所发现,但是——如果你真的尊敬、崇拜诸葛亮的话,就应该知道他之所以辅佐刘备,肯定不会是因为他觉得刘备是笨蛋,肯定是因为诸葛亮觉得刘备有值得自己辅佐的地方。
历史并不会真的教会我们什么,故事就更不会了,但无论是“历史”还是“故事”,如果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和思考,总会找到一些可以和现实连接在一起的什么,这才是我们的收获。